活跃度:创新的中国朝气蓬勃丨“六度”观中国
发布时间:2023-11-11 04:05:29作者:佛心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6.7%,这是该机构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无独有偶,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也把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可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并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同。
正如德国《世界报》所言:“多年来一直有人预测中国经济衰退。现在,好得惊人的数据证明,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驰骋。”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营造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活力的营商环境,打造经济发展引擎。
过去几年,国务院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从商事制度改革入手,放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于法昌表示,商事制度改革自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取得显著进展,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创业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介绍说,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纳税和社会就业出现“双增长”,全国报送年报的企业纳税总额由2013年的9.66万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13.65万亿元,增幅达41.30%,2016年新登记企业从业人数达1703.88万人,较2013年多为586.02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商事制度改革还进一步降低了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新登记企业总量大幅增长。自全面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5300万户。
在放宽市场准入上,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实施证照合一改革、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等举措正在稳步推进;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初步建立,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运行,有效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在优化服务上,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从资金、财税、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竞争政策作用,“放管服”的各项改革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除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外,政府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促进普惠式降本增效,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市场环境。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气时代的到来,从电子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每一次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背后都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写照。今年四月,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 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新动能,必须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也要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
9月21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跑出了350公里/小时的“中国速度”;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问题;购物中心、超市、菜市场,无论何地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京东、淘宝等网上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球……被称为“新四大发明”的新兴行业正在为中国经济这艘万吨巨轮的扬帆起航,送去千里长风。
与此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不断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增添活力。“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预计到今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达10%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费志荣介绍说,未来5到10年是全球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经济新增长点。
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商业新模式固然重要,而利用新技术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彰显新的竞争力同样也不容忽视。在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我国首条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轨道交通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由新松公司设计制造,产品的搬运和流转全部采用移动机器人和输送线完成。同时,该生产线同企业现有自动化系统和设备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制造模式,企业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新松结合自身优势,将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业完美融合,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智能无人工厂,为汽车、电子电器、铸造、机械生产等传统行业的提质增效建言献策。《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创业热情日益高涨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创业热情持续迸发,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创业者已经由小众走向大众,从企业员工到海归人才再到年轻大学生,各类人群齐心协力使经济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曹国英说。
企业勇担创业大军排头兵。一批大企业不断探索实施技术入股、收益提成、内部技术转移、创业人员管理等激励机制,搭建各类创业平台,积极走在创业前列。在中国电信集团,“员工创业、科技开发、产品运营、创新孵化和社会众扶”五大创业平台逐步建成,4年多来,200个内部创新项目成功孵化,16万多员工参与承包创业,1 万多名管理部门人员下沉一线创业;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内部创意转化率达到 40%,年度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15%;在阿里巴巴,“大平台+多模式+富生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仅2016年就支持超过1000万人创业。目前,中央企业已建成各类互联网“双创”平台 110 个,平台用户注册数近 204 万,带动社会企业和创客数量达 153 万。
海归人才闪耀创业舞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各级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高端留学人才吸引计划,让越来越多的海归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怀揣梦想,回国创业。在虚拟现实、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办了一大批企业,成为引领创业最为活跃的群体。
前不久,8名哈佛博士后回国创业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合肥科学岛中八人醉心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几年,国家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越来越强,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转换为股份,而且政府通过创新股权激励,真金白银支持我们。”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研究员任涛的一席话,道出了千万海归人才前赴后继加入国内创业大潮的原因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49家,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入园企业超过2.7万家,7.9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
大学生主动投身创业。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日趋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觉、自愿、自发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高校学生超过60%,从创新创业领域选择来看,40.51%的高校学生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12.91%的意向选择当今热门的方向,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