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泰国通史: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下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2:32作者:佛心网
泰国通史: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下篇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佛像造型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佛像的出现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 Kushan Empire)时期,发源地是马图拉( Mathura)一带。其后印度受到波斯、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犍陀罗造型艺术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健美而著名,即使宝像庄严的佛像,也同样流露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4ー5世纪,印度的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造型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令人一眼就能辨出其时代特征,这就是佛像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样式,形成了后人所说的释迦头。衣服由宽敞变为合身,由多层变为单层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呈女性化倾向。眼帘下垂,表现出安宁静谧的气氛。佛教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泰国地区,佛像制作也伴随佛教而传人。

最初,泰国的佛像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王朝的影响颇深,以后注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佛像,推动了佛像造型艺术的发展。6-1世纪,以佛统为中心的堕罗钵底国制造了带有堕罗钵底特征的佛像,其特征是:佛像的袈裟没有皱褶,轻薄透明,贴近身体,凸显了身体的线条美。7-14世纪,海上强国三佛齐统治了泰南的猜也和洛坤一带,信奉大乘佛教,创造了三佛齐的佛像造型艺术。三佛齐的佛像造型与堕罗钵底的佛像造型样,是构成现代泰国佛像造型艺术的重要来源。三佛齐佛像造型的特点是,佛像的额头圆而光滑,没有螺状的发髻,所穿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13-14世纪的素可泰王朝,将佛像造型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作是一尊姗姗而行的青铜塑像。

佛陀行走时的潇酒姿态,轻盈的步伐,被塑造得活灵活现。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佛像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佛头上有火焰状光芒,发较小,鸭蛋形的脸,柳叶状的眉,鹰钩鼻(按照印度伟人常见的样式),嘴带微笑,手臂如象鼻,4根手指一样长。素可泰的佛塔建筑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佛塔原产于印度,梵名 stupa,译为窣堵坡,意为坟家上的建筑物。公元前468年佛祖灭度后,弟子哀思,筑塔以置舍利。而后,佛塔随佛教一起向外传播,包括佛塔建筑的外形和文化内涵。到了外地以后,佛塔经过当地人的改造,使之与当地人的观念、需求和物质条件相适应,从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佛塔。

这就是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佛塔,归纳为锡兰式、缅甸式、泰国式、越南式、東埔寨式、老挝式、中国式、朝鲜式、日本式等。

即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造的塔,也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就泰国的塔来说,可以分为堕罗钵底时期、三佛齐时期、吉篾时期、哈利奔猜时期、素可泰时期、阿瑜陀耶时期和曼谷王朝时期。各个时期所建造的塔,就其艺术风格和建筑样式来说,既有传承关系,又有突出的个性,凸显出时代和地方色彩。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离不开古代印度佛塔的基本结构。古代印度的佛塔由五部分组成:(1)台,又称基坛,或方或圆,是塔的基座。2)覆钵,又称覆钟,台基上面的半球部分,状如倒翻的钵或钟。(3)平头,也称宝座,置于覆钵之上的方箱形建筑,周围绕以栏楯。后世常在平头周围造龛,安置佛像。(4)竿,用以标示此是圣地。有的塔立一竿,置于平头的上部中央;有的塔立三竿,除中央竿外,左右各置一竿。竿端安置宝瓶。(5)伞,即华盖,建于塔顶,《佛经》常译成盘、相轮和承露盘等。数目从1重至13重,数目多寡表示悟道深浅。佛塔根据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1)舍利塔。用来盛佛骨舍利,或国王、高僧的骨灰。

(2)纪念性佛塔。建在佛诞生地、悟道处、首次讲经处和佛涅槃处。(3)藏经塔。用以宣扬苦、集、灭、道“四圣谛”,或收藏三藏经典。(4)奉献的佛塔。用以奉献给佛祖,没有规定一定要做成什么式样,比如说,可以建一个佛座代表佛祖。根据塔的地位和作用,又分为主塔、副塔和列塔。主塔是一寺里最重要的塔,地位突出,以它为主;副塔是主塔四周的小塔;列塔则散布在小塔之外。根据塔的外观形状,则可分为覆钵式塔(覆钟式塔)、方形塔、八角形塔和高殿式塔等因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分为木塔、砖塔和铁塔等。在泰国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佛塔的建筑样式主要有:(1)三佛齐式佛塔,以猜也的帕波罗麻它佛塔为代表。(2)堕罗钵底式佛塔,以佛统大金塔为代表。(3)吉篾式佛塔,原是吉篾人(高棉人)崇奉婆罗门教的庙宇,以束埔察吴哥寺为代表,后泰人仿建为佛塔,称为巴朗( Balang),如曼谷大皇宫里的些塔。

(4)哈利弃猜式佛塔,以喃奔的古骨塔为代表。素可泰式的佛塔,在吸取上述各式佛塔建筑的优点后,加以改进,自成格。其特点是:底座为四方形,高三层,重叠至塔身。塔顶为饭团花球形,或呈含苞待放的莲花形。素可泰都城的马哈达寺佛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素可泰王朝统治下的其他重要城市是塞察那菜城、彭世洛城、甘烹碧城、达城和碧差汶城都有这一类的佛塔。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传世的计有5部(1)《兰甘亨石碑》。(2)《巴玛芒寺石碑》。(3)《帕朗格言》。(4)《三界经》。(5)《娘诺玛》。其中《帕朗格言》和《娘诺玛》其锥形可能源于素可泰王朝时期,但实际成书于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1824-1851年)。可以说,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碑铭文学和佛教文学。

《兰甘亨石碑》是碑铭文学的精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兰甘享国王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他修建寺庙供奉佛舍利的情况。第三部分可能是时隔多年后补刻的,改用第三人称,歌颂兰甘亨国王的丰功伟绩。字体也有改变。它之所以被视为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字优美流畅,文句音调铿锵,类似散文体的韵文。例如“田中有稻,水中有鱼”。这样的描写,已成为泰国文学的千古绝唱。《巴芒寺石碑》是利泰王下令镌刻的。内容记述利泰国王登基、修行、苦读和出家等事情,补充反映了兰甘亨之后素可泰王朝的历史和社会情况,类似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三界经》的作者是利泰王,这是由泰人撰写的第一部佛教著作,开启了泰国佛教文学的先河。该书资料来源广泛,引用了30多部佛经,汇集了当时所有的佛教知识。

它将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11处,生存于欲界的人都还有欲望,因其修行的高低分处于11个不同的等级之中。色界,是禅定后达到的阶段,分为16等。此时的人已无欲,但仍有形,还与大千世界有联系。无色界有4级,是禅定的最高境界,已无形体。书中讲述了人的转世轮回,佛教教义,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传说中的佛教仙境,奇珍异兽。《帕朗格言》是诗歌体,收录格言158条,作者不详。其内容反映了古代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所以名为帕朗,是因为采用素可泰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体,托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作品,以增加其权威性。《娘诺玛》是以本书的作者之名命名。她父亲是婆罗门,担任朝廷高官。母亲名叫雷瓦迪。当她17岁时,被父亲送进王宫,做利泰王的王妃。书一开始就叙述了她的身世,记述了后宫的生活。特別是详细描述了一年之中9个月的各种祭拜仪式,因为另外3个月是守夏节不必介绍。另外,还说到宫廷官员的行为和礼仪准则,其中还穿插一些故事,明显有训诚臣民的作用。学者认为,此书不大可能是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作品,大概是后人伪托,因为书中提到了一些素可泰王朝时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如美国人、大炮等。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所记9个月内举办的各种仪式与事实大体相符,或许后人作了増删补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