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河北吉林两省民间团队联手临摹行唐清凉寺壁画
发布时间:2023-11-19 04:05:58作者:佛心网已经消逝的行唐清凉寺,里面曾有一幅“三菩萨”壁画久负盛名,历史上的诸家名流、达官显贵等到五台山去时都会到此一游。只是,上世纪20年代,这幅壁画被洋人买走。如今,这幅壁画被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国人再难看见。
去年,根据清凉寺壁画一比一临摹复制的作品完成,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壁画论坛——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修复研究暨作品展中首展后,又在北京完成了展出。
7月6日至16日,“行唐县清凉寺三菩萨壁画摹本暨历史文化展览”将在石家庄市美术馆开展。展览结束后,这幅作品将捐赠给行唐县。
▲市民在石家庄美术馆展厅欣赏三菩萨壁画摹本。
回望
清凉寺壁画的前世今生
站在石家庄市美术馆里,郝建文说,第一次见到这幅壁画是2010年春,他去行唐县进行文物复查,在县政府招待所墙上见到一组彩色壁画照片。“第一眼瞅去就发现姿态优美,造型和设色不同于河北其他壁画。”
和壁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郝建文很快获悉,壁画源自上世纪中叶就已荡然无存的行唐清凉寺。据清代行唐县志记载,清凉寺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1190年),历代达官显贵等去五台山进香,均会在此歇脚,故又名“歇脚寺”。寺内五台山僧人绘就的“三菩萨”壁画最出名。
据郝建文走访了解,上世纪20年代,清凉寺大殿被炸塌了,剩下了这面墙和壁画。按当时的状况,如果连下几场大雨的话,那墙有可能就会塌了,壁画也就不存在了。恰好,清凉寺附近上碑镇有个文化人,他觉得这幅壁画非常好、有价值,便通过一位古董商找来了买主,将壁画分割成12块运走。此后,清凉寺在战乱中损毁殆尽。
壁画被谁买走的?要运到哪里去?当地百姓一无所知。直到1994年6月,时任行唐县委书记的李遵英接到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来信。信中说,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最显要位置,展览着一幅行唐县清凉寺的壁画。从那时起,清凉寺壁画这件事就装在了李遵英的心里。2002年2月,李遵英到欧洲考察时,终于在大英博物馆观摩并拍摄了壁画照片。
郝建文走访过程中,李遵英向他回忆去大英博物馆观摩壁画真迹这件事:“中国馆展厅平面是长方形的,一进门,两边摆放着其他文物,正对面便是清凉寺那巨幅的壁画,非常震撼,很吸引人。”
李遵英回国后,壁画的照片便挂在了行唐县的一些公共场所,引起轰动,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关注和研究清凉寺以及这幅三菩萨壁画。
▲在石家庄市美术馆展厅,郝建文(右)为同事讲解壁画的临摹过程。
点击
清凉寺壁画摹本7月6日省会开展
高4米、宽3.9米,菩萨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拂尘、佛珠和如意等法器清晰生动……7月4日,在石家庄市美术馆内,“行唐县清凉寺三菩萨壁画摹本暨历史文化展览”正在布展,将于6日至16日开展。“三菩萨”壁画摹品居于正中,震撼扑面而来。如此大体量的单幅壁画,目前河北境内或许只有涞源阁院寺壁画能比得上,但阁院寺壁画损毁严重,如今仅存裸露的壁画人物腿部。
走近壁画摹本,三尊菩萨面相丰腴,姿态优雅,璎珞被体,袒胸跣足,立于莲花之上。郝建文推测,中间的观音菩萨为主尊,正面,身躯高大。两侧为胁持,侧身,面向主尊,左边可能是普贤菩萨,右边可能是文殊菩萨。从左向右,所持法器分别为拂尘、佛珠和如意。“这种排列形式在很多寺庙中都有,山西地区也出现过,比如太原的崇善寺、长治的崇庆寺等。这幅壁画画面布局非常合理,人物彼此呼应,神情自然。其形貌服饰有别,神情仪态各异。尤其是中间的观音菩萨,凝眸而立,衣着华丽,体态轻盈,披帛上的图案繁复细腻,颇引人注目。”
“三菩萨壁画目前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展于显要位置,其文化价值之重要不言而喻。”清凉寺壁画临摹复制工程组织者、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郝建文说,清凉寺壁画,画幅之巨,艺术水平之高,有着极其独特的魅力。
“壁画高达4米,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单幅壁画中也是最高的,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郝建文说,真迹现在存于大英博物馆内,很多河北人根本看不到,一比一临摹复制品在我省开展,也算是弥补大家的遗憾。
▲工作人员在对三菩萨壁画进行临摹。
聚焦
两省民间团队联手临摹
“当知道这幅壁画已经流失到大英博物馆,我就暗下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临摹一幅,让行唐人、河北人乃至中国人都知道,河北曾有这么精美的壁画作品,让人们不出国门,也能重新看到它。”郝建文的想法很快有了落实的机会,2017年,他在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训期间,了解到由江苏理工学院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正在筹备,他当即决定着手临摹清凉寺三菩萨壁画,尽快让其“重回”国人面前。
然而,等比例临摹壁画,最好是直接面对实物,以免出现笔误色差。“三菩萨壁画尺幅巨大,且远在大英博物馆,别说对着原作一笔笔临摹,就是去看一眼都不容易。我只能想法找高清图片来临摹。”郝建文说,这注定是一次不容易的临摹,他在网上查资料,动员家人朋友帮忙,甚至还求助于微信朋友圈。
“有朋友托英国友人多次去大英博物馆拍照,但因设备和拍摄环境原因,清晰度均不高。后来一位热心人的女儿在英国留学,且对摄影颇为了解,于是委托她现场拍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图片,成为此次临摹的依据。”万事俱备,但时间紧迫,郝建文决定找几位同学一起来做。根据画面,左中右分割为三幅,根据每人的特点和优势,分成三组画,约定的时间到了,长春组和唐山组的摹本通过物流运到石家庄,三幅壁画摹本汇集到河北博物院壁画工作室完成“合体”。
郝建文的记忆中,临摹的过程有苦有乐。“做壁画底板、买矿物颜料,都要自掏腰包,但参与者都无怨无悔。”郝建文说,临摹的最紧要关头恰逢酷暑,石家庄组在河北师范大学教室工作,开着吊扇,大家汗流浃背画到很晚,唐山组和长春组的组员也都忙得废寝忘食,三队人马共26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临摹壁画上。
▲郝建文(右)。
深入
壁画摹本展后将“回家”
2018年9月,清凉寺壁画的摹本如期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壁画论坛——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修复研究暨作品展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全国巡展,在四川首展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北京展出时,由于受场地限制,只能展出三分之一,有不少观众表达了遗憾:“很震撼,可惜只能看到一部分,太可惜,希望有机会能看到全部展出。”
“其实,最开始临摹只是很单纯的想法,希望大家看到,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郝建文说,临摹阶段,有不少留学生、好心人、外国朋友积极提供帮助。在展览期间,“每次展出,它都是最高的一幅壁画,每次展出都很醒目。”
之所以要回到石家庄展出,郝建文说,希望家乡的人也能看到它。“在展出现场,我还要把媒体的报道、相关资料同步进行展出。”
郝建文说,壁画临摹期间,行唐县相关人士就曾提出,行唐正在筹建博物馆,希望将来这幅壁画摹本结束外地巡展后能“回到”行唐,他们愿意出资购买。对此,郝建文跟临摹组成员商议后决定,将来会把这幅作品捐给行唐。“我觉得,这幅作品展览完毕后,与其放在画室里自己欣赏,不如放在博物馆里让大家分享更好,让更多的人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精美的清凉寺壁画。”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文 记者 史晟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