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记忆丨不灭之光·金华城市的桅杆:万佛塔
发布时间:2024-01-29 04:05:09作者:佛心网【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一、高耸在金华百姓的心头
万佛塔,是古金华城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原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原为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导建成,初名叫“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跌坐在莲台上,期数万计,故称“万佛塔”。
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都可见万佛塔醒目的身影。《金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有其描述:“该塔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八角形,初建为九层,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层,层层棱角飞檐,高达50米。塔体内设扶梯,曲折而上,凭栏远眺,双溪似带,群山如屏。它本名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长不径尺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
民国时期金华籍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的重要学生代表黄维时还作有一首金华万佛塔诗,诗曰:“巍峨高耸大洪山,万佛灵光烛九关。浩浩双溪流倒转,清风明月奠尘寰。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也曾称,从兰溪家乡前往金华府城中学读书时,唯一的印象,便是一座大桥和那矗立在城东北的万佛塔。万佛塔,它不仅耸立在时空之中,也耸立在一代代金华百姓心头。
二、仆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这座千年古塔,在我们祖国与民族面临巨大艰险的时刻坍塌了,仆倒在了神圣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如同一个魁伟勇敢的战士,仆倒在了民族命运天空最为黑暗的黎明。
1942年春,美国盟军为了报复日寇偷袭珍珠港之仇,出动大批轰炸机,夜袭日本东京。偷袭成功后,飞机原计划在浙江衢州机场降落。因此,日寇视杭州、衢州、金华为眼中钉、肉中刺。4月间发动“浙江战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强渡钱塘,对金衢虎视眈眈。于是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纮、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下令金华城防司令王铁汉:“万佛塔目标过大,易被日军飞机轰炸,予以拆毁”。命令一出,举城哗然。不少金华市民泣血跪谏,拆塔的部队也深知此塔在金华市民心中的分量,不肯贸然下手。但当时的重庆政府下了严令:“地方有人敢阻挠毁塔者,以汉奸通敌论处;军队有敢阻挡者,以抗拒军令论处,格杀勿论。”为了抗日这一中华民族最神圣的事业,金华人如同壮士断腕,千年古塔消失在金华城的天空。万佛塔以自己的毁灭换取全城的幸存,何其壮美惨烈的毁灭!
当年,金华城防司令王铁汉亦有感于此,采用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执行毁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尽量保护古塔。本来片刻即可使其变成废墟,然而他却搭起脚手架,从塔顶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尽量使古塔少受损失,便于战后重建修复。
到了1956年底,解放军驻金华某部要在塔的原址上整修场地时,一名士兵突然发现地下有石头地宫。这一天,是1956年12月31日。经上报批准,1957年元旦下午1点,万佛塔地宫挖掘工作开始。通过23个小时的紧急挖掘后,万佛塔原址地宫出土经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铜镜、石刻等35类共188件文物(据《金华晚报》2017年4月2日《万佛塔珍贵文物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回家”》一文数据),其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堪称国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三、逢盛世万佛古塔今新建
从万佛塔拆除,到地宫藏品的发现,所有的一切,都铭记在金华人的心中。万佛塔被毁,是金华百姓之痛,要求重建万佛塔的呼声此起彼伏,无论官方和民间,一直未停止过。因为万佛塔承载着婺州古城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实际建筑高度、历史厚度,还是其建筑工艺达到的水平,都是当之无愧的金华第一地标,更是金华的灵魂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华民间成立了万佛塔筹备团队,筹资欲重建万佛塔……
等待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了今天!
2009年10月,中德合作城市发展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项目正式通过《金华市历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以重建的万佛塔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体验区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3月,市规划局的网站上挂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规划方案,提出除现有的八咏楼、燕尾洲等知名景点,还将全新打造“万佛迎宾”等新景点,具体内容包括重建万佛塔、塔下寺、梅花门(又称“赤松门”)、古城墙,恢复东市街古街特色,并提出以复建万佛塔为中心,形成景观广场,并结合旅游服务中心,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丰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2014年8月30日,万佛塔重建工程启动!
经过整整三年的艰苦建设,70多年前毁于抗日战火的万佛塔,重返大众视野。在万众瞩目下,千年古塔“万佛塔”重建工程即将竣工,苍穹之下,塔、园、阁、门、楼已显雄姿,争辉日月。
四、遇佛缘千百年内第一登
2017年8月22日,我与吴氏远龙君、方氏增吉君等一行七人,怀虔诚之心、敬畏之心,在项目负责人陪同下,荣耀成为后千百年内登上万佛塔的第一批游客。
巧的是,当时古邑婺城的天格外之蓝、云格外之白、山格外之绿、水格外之清,新建的万佛塔高入云端,格外之壮观。为记录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特邀摄影师陈壮道先生同行。我们一行七人既是当初助推重建万佛塔的呐喊者,也是万佛塔建设的热心参与者,更是作为第一批登临万佛塔的游客(建设者和领导视察除外),自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从方总手上接过鲜红的安全帽,仿佛我也是万佛塔的建设者了,神圣而荣光。走进近二千平米的万佛塔地宫,深幽而空旷,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铜铸雕佛像、铜铸金涂塔、铜镜铜钱币、石雕像佛像、石雕经幢,石座、刻经大石板等圣物时隐时现,“穿越时空”?脑海中忽然出现了这四个字!“缘”!我给了自已很好的解释。
从地宫出来,走上高高台阶,步入万佛塔一层,直接乘电梯十四层,然后登梯至顶层,没想到十七、十八层没有梯子,而是用二根钢管临时搭建的简易梯子,让人走得心惊胆战。经了解,方知原计划是有梯子的,后计划从十八层正中要吊挂一座重十五吨的祈福大钟,需另辟楼梯旋转而上,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一行七人从十七层至十八层、从正中洞口爬钢管梯子上下。随着施工的进度安排,万佛塔将进入精装修阶段,钢管梯子也即将拆除,作为游客,我们此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真正千百年内的第一登,也是千百年内的最后一登。
五、在新时代昭示扬帆远航
登高望远,自古乃文人雅事。如果把古城比作一艘帆船,那么,万佛塔无疑是金华人心中的桅杆。然而,这座千年古塔在今人的视野中,已然缺席七十余载。人生当中,得遇万佛塔重建,是甚幸之事,而今又得登塔远眺,更是得享盛世之福。
站在万佛塔之颠,俯瞰全城,皆于脚下,顿觉神怡,金华城之大,已超乎我的想象,四周的房子像火柴盒、像集装箱一眼望不到边,义乌江由东、武义江由南奔腾而来,交汇于三江口,沿婺江婉延西去,不由得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登八咏楼时写下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之句,若当初她能登此高楼,或许会写成“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四十州”之句了。看到那南山与北山,婉如两条绿色的飘带,围着十四州翩翩起舞,夕阳西下,水天相接,云山相衍,与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又有何异?金华真的很美很美,美得醉人也!
此时的七位登塔之人,仿佛个个都是摄影师,一直在拍照,都想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我刻意拍下了同行上下钢管梯子的、吊塔与万佛塔相接或与塔顶平行的照片,因为随着万佛塔竣工,吊塔拆除,这个场景将不复存在,而其风景则与万佛塔相依相守,风雨千年,随时可复拍也。环看周围,浑然一体,不知不觉中,我们仿佛一起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又仿佛与金华的历史在对话。
此时此刻,面对夕阳斜下、一碧如洗的美景,我们都陶醉了,我想起了徐霞客笔下登游北山之颠之句:“余辈独蹑万山之巅,径穷路绝,迥然尘界之表,不啻霄壤矣。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而况寂然不动,与太岁同游也耶!”此时我们又何尚不是如此呢?不觉间已日落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也渐渐地暗了,华灯初上,远处已什么也看不见了……
留下一份眷恋吧,我们依依惜别万佛塔,期待着万佛塔正式亮相的那一天,也是我大金华再次扬帆起航的那一天。届时,必定是万人空巷,争相登临万佛塔,撞钟共祈福,佑我大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