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修到清净境界,是悟道了吗?佛说这是寿者相
发布时间:2024-03-12 04:02:15作者:佛心网《金刚经》中世尊反复对须菩提说,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可见这四相对菩萨修行的障碍有多厉害!但世尊却没在《金刚经》解释说明这四相分别指什么,因为金刚经是给菩萨摩诃萨说的,是指导大菩萨实践修行的,这四种相菩萨都清楚,但我们凡夫却是一头雾水,望文生义,好在世尊又在《圆觉经》中对这四种相做了说明,以便根性差的众生能渐次增进。前面说过我相、人相、众生相,这里再说说寿命相。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我们一般解释“寿者相”的时候,都把它解释为凡夫贪着“长寿”,都希望能活得寿命久一些。 我们来看看,这段圆觉经的经文到底是怎么解释“寿者相”的。也就是说,看一下佛是怎么解释“寿者相”的。
“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所以这个“寿命相”,或者按金刚经里的说法“寿者相”,“犹如命根”。也就是“我执”的这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被称为“寿者相”,是因为描述这一相的时候佛用了“命根”来做比喻。所以寿者相之“寿者”,它只是一个比喻。拿命根来做比喻,来描述一下这个寿者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它并不是指凡夫贪着长寿就称为寿者相。 那这个比喻用得是非常妙,你看这个比喻是怎么来使用的。
比如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只要他心里还有丝丝离离的想法“我是不是已经死了啊?”那么这个人就肯定还没有死,因为真正死了的时候不会再有这些想法了。 那么修道最后“证悟”那一下和命根有点类似。当你觉得“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时,你觉得心里清清朗朗,这时你可能会有丝丝离离的感觉“我这就算是悟了吧?”“我现在证得的境界就是涅槃了吧?” 只要你心里还有这个心照清净的境界,还有个“能觉”者,还有个“所觉”的清净境界,“皆为尘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只要还有“觉所觉者”,妄想除却得就还不彻底。 这个最后的“觉所觉者”,就是禅宗经常所说的最后的那个贴身汗衫。
什么叫“贴身汗衫”啊?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男同志是不是经常穿那种很薄很薄的那种白色的贴身汗衫? 那个汗衫,穿在身上很合身,纯棉的很舒服,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存在。你感觉不到它存在,它其实还在你身上穿着呢,你没有把它脱下来。 妄想也是一样的,这个“寿者相”这个妄想,就像贴身汗衫一样的,哎,在你身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原来还有这点丝丝离离的妄想呢。 所以说这个“寿者相”,也是非常难以解脱掉,因为“一切业之所不自见”,也即是那个微妙的“业相之智”之妄想,这里的业智指的是妄想,业智指的是“业相之智”。
你起“业相”啦,还是有后天的这种分别智。分别的思维这个妄想,你还没有去掉。 而且呢,你不仅没有去掉,你到了这种修证的境界以后的话,你不知道它在那里,就好像贴身汗衫一样,你不知道你穿着呢,所以说,“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所以说,修道之人这个时候,往往无法发现自己原来还在一个“寿者相”里面没摆脱出来,他还以为他自己彻证了呢。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 “存我觉我”,还有个“我已经觉悟了”那个“我”,都还没有彻证。你看佛在这里所用的这个比喻就非常的巧妙,他说这个“寿者相”就像什么?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 什么意思呀? 比如说,这个冰是你的那个妄想,那么我们拿一盆热水来去销化这个冰,来去销融这个妄想。 那么如果你真正把你的这个妄想完全销融干净了的话,这里面就“无有别冰,知冰销者”,这里面就没有任何的冰可以让你知道曾经有妄想在这里销过。 也就是说你真正彻悟彻证的时候,没有任何悟的过程或悟的痕迹在你脑海里存在着。 “无有别冰,知冰销者”,真正的彻证以后,就是一盆清清澈澈的净水,从来没有冰在这里销过。 反而是你悟得还不干净的时候,反而是你的冰销得还不干净的时候,还有一点冰渣渣在那个盆里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能感觉到“哦,我真的是悟了哈,你看原来有多大一块冰在那里,现在只有一点点冰了,我真是悟了”。 那说明你还没“悟”干净。所以“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这句话形容的就是“存我觉我”,也就是说,你还有个“我已经觉悟了”的那个我,那这个时候,意味着你还在寿者相里没有摆脱出来呢。
佛在圆觉经的另外一处,还举了另外一个比喻,也是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也就是说真正彻悟了,真正从凡夫的迷茫中彻底走出来了,达到了那个诸佛境界,那达到了诸佛的境界后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呀? 就好像你挥刀砍自己的头一样,如果说你真正彻底把你自己的头砍断了,这里的头比喻的就是那个妄想,这个时候由于头被砍断了,也就没有一个能断者,也没有一个被砍断的头了。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也就是真正彻悟彻证了的人,他不会感觉他悟了,他也不会感觉他证了。他心里面也不会存有那个悟的过程。
证到觉悟后,若能感觉到我有个清净境界,我已经到达清净境界了,刚才我所处的此岸是个迷茫的境界,是一个妄想的境界,而现在我到达了这个涅槃的彼岸,我现在终于清净了,我彻证了…… 佛就怕你有这样的想法,就怕你陷入在这样一种知见中,就怕你堕在“寿者相”里得少为足。 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经》里也警告了大家, 《大般涅槃经》云: “又解脱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你看我们经常做比喻,说解脱就是到彼岸对不对。佛在这里,就是做了一个更细化的解释,说彼岸我们一般都是指的世间的那个大河。 大河的话它有彼岸,就有此岸,但是呢,虽然我们有时不严谨的说法把解脱比喻成到彼岸,佛在这里就提醒我们,这种把解脱比喻成到彼岸还是有不准确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大河它都有个此彼岸,但是“解脱不尔”,解脱是“虽无此岸而有彼岸”。 也即是,你一旦真正解脱了,一旦真正达到诸佛的境界后,你就没有分别意识心了。你不知道你是从迷的那个“此岸”来到了这个悟的“彼岸”。没有。就是好像一直在那里,就好像金刚经里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你,它一直在那里。 所以说,“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所以“寿者相”并不是指众生贪图长寿,它是个比喻,比喻的是修证已经达到较高层次后,学人其实“我相”“人相”并未尽除,但他偏偏以为他的“我相”“人相”已经彻底的摆脱了。 这种并没有摆脱,但他以为已经完全摆脱了,佛就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寿者相”。 而且“寿者相”对应的都是一种较高的修行层次,你刚入门的人绝对不会碰着“寿者相”的。“寿者相”都是指的修证上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了,但就最后那一下,就最后那一下过不去。
所以学佛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有人说我已经明白了,明白了眼前一切皆是虚妄。好,你已经明白了眼前一切皆是虚妄对不对?只要你有个你已经“明白”了,有个“你明白”这一点,你就还没摆脱“寿者相”。 什么时候连“你明白了”这一点“明白了”都去掉了、都没有了,就是在那样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里面,无所执,没有什么分别,没有什么你明白、不明白这种分别,那个时候,你才算是摆脱了“寿者相”了。 所以说“寿者相”说白了,它就是“我相”和“人相”未尽,没有完全的彻底的摆脱,但是这个修道的人呢,他又以为他摆脱了。 所以说学佛修道是多么的难,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难的关卡等着大家去破呢。 这个就是“寿者相”,大家好好去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