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发布时间:2023-08-02 04:03:28作者:佛心网江湖散人,2007,转帖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 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 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 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 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 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 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 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 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 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 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㈡、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㈢、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 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 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㈣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 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 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 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㈠、苦处: ⑴、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 ⒈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 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⒉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1、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 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2、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 清净微妙的色身。 3、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 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 “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⑵、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 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 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 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 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㈡、苦相: ⑴、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 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 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 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 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 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 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 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 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 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 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 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 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 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 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 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 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 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 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 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 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 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 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 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 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 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 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 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 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 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 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 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 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 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 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 --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 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 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 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 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 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 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 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 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 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 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 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 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 坏,所以是苦。 ㈢、总结: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 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 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 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 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 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 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 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 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 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 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 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 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 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 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㈠、烦恼: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 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 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 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它烦恼的 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⑴、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 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 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 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 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⑵、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 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⑶、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 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 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 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 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 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 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慢的种类: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 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⑸、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⑹、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⑺、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 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 见,称为边见。 ⑻、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 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⑼、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 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⑽、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 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 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 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 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 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 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 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 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请参考《烦恼》) 爱的种类: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 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 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们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 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现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 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 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 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 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 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 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 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㈡、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 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⑴、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 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⑵、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 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三、灭圣谛〗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 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 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㈠、涅槃: ⑴、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 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 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 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⑵、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 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 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 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 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 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 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 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 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 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 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 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 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 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 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 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 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 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 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 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 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 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 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 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 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 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 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 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 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 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 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 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 清凉、(寂既是寂静不动;灭既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 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 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加行位:观四圣谛,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 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 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 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 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槃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槃之道,并没有 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 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 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 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 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 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 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 所对治之烦恼: 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 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 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 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 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 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 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 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 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 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 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 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 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 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 不定的心平静。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 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 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 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 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 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 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 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 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 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 处》)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 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 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 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 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 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 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 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 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 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 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 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 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 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 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 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另不生 ④、已生恶另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 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 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 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 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 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 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 外两种情况: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 〔戒:正语、正业、正命 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①、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 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 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 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 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 心就散乱了。 ②、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 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 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