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般若

发布时间:2020-04-26 14:48:17作者:佛心网

  第七课般若

  一般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大乘菩萨以般若智慧作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双运,济世利人;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经典上说:「般若为诸佛之母。」

  「般若」是智慧的音译,因为它的含意比世人观念中的智慧还要深远,人闻则生殷重之心。而智慧含义肤浅,有善有恶,有正有邪;般若是纯净善美的,是真实无漏的。所以根据译经「五种不翻」的「尊贵不翻」法则,古来都直译为「般若」,而少用「智慧」来表达。

  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并非外来知识,而是众生的清净光明本性,是众生的本来面目;般若是法身、实相、真如、自性、佛性的同义词。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因此六祖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得般若。

  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佛陀为了帮助众生达成此一目的,在他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仅仅「般若」就讲说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指引著众生「证真实以脱生死」,由此可见般若对人生的重要。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为六度的根本,能摄导五度趣入「波罗蜜」,所以布施等五度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因此,「导万行以入智海」,这是般若的另一个功用。

\

  般若是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是离一切迷情妄想的「清净无分别智」,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本无所得的「真实无相智」。般若有很高的境界,从凡夫到二乘、菩萨、佛,有层次上的深浅不同。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的般若是因缘,菩萨的般若是空,诸佛的般若是般若。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见,就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了,真正的般若则要到证悟成佛才能证得,因此《法华经》说:「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大智度论》也说:「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胜。」

  般若是通达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般若有三种: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推理判断一切诸法的差别相,观照般若是洞悉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这两种般若的妙用都发自于实相般若,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性,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光明。要开发这种智慧,需要从佛法中精勤修学,由浅至深,逐次前进。依其方式有:由闻法所得的智慧,称作闻慧;由思惟所得的智慧,称做思慧;由修行所得的智慧,称为修慧。

  惠能大师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每个人都有一颗心,一般人所了解的是肉团心、妄想心、分别心,却忽略了本自具足的灵知心,这才是真心。真心就是般若,有了般若,宇宙世界皆在一心。「般若」不是语言所能解释,勉强言之,可以取喻为「镜子」。一个人不管胖瘦美丑,只要在般若的镜子前一照,当下实相现前,见到本来真面目。佛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做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亮心中的镜子,心净则般若现前。有了般若,即使遭受批评毁谤、无理打骂,都可以视为消灾;遭遇挫折、打击、冤屈、侮辱,皆能视为逆增上缘,以之作为修道之养分,而能滋养菩提善根。所以,有了般若,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因此,学佛除了要涵养慈悲心之外,更要具足观空的般若智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