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修中生活
发布时间:2023-01-15 13:57:24作者:佛心网在禅修中生活
王镛先生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弟子。他是中国当代最富有人文内涵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出一种苍茫雄浑的大朴境界,成为中青年书画家中的佼佼者。
释迦佛在《孛经》中告诉我们,“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对自己以及朋友,我们究竟了解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骗住别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的心。与此相关,有六个问题,如果想真正了解自己与朋友,不妨认真回答一下。
1 .风雨交加的夜晚,你开车去接在汽车站躲雨的妻子。到达时,你发现那儿除了妻子,还有你最尊敬的老师、曾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位知心好友。他们都已浑身湿透。假如你的车只能载三人,你如何选择?你有没有这样想过,自己下车,让他们先走,然后让一个人回来接你。
2 .如果你被大火围困在二楼阳台上,一个陌生人向你喊道:“跳下来!我会接住你!”你会不会跳下去?你需要思考多久,才会相信他?
3 .如果有一天,你在一个城市迷了路,且身无分文。现在给你一张电话卡,允许你向朋友求救,你觉得有多少朋友闻讯后会立即赶来,有多少人会找借口拒绝?
4.如果从你认识的人中找出一些人来,让他们站在你身后,他们都向你保证会托住你。那么你会毫不犹豫地倒向谁?这个“谁”会有多少个?
5.在因果的记事簿上,记载着每个人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计量标准是:每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奖励一百元;说一次鼓励人的话,奖励一百元;说一声谢谢,奖励五十元;说一声对不起,奖励三十元;反之,一次伤人的行为,罚款一百元;一句损人的恶语,罚五十元。算一下,到目前为止,你是百万富翁,还是负债累累?
6 .你要举办一次宴会,当然,你可以邀请朋友、有钱的邻居,他们会记住你的盛情并有能力偿还你,你也可以邀请流浪汉和伤残者,他们同样会记住你的仁慈,但没有能力偿还。你会邀请谁?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答案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个人心里。
写生归来,南溪、南泉忽然向我咨询“什么是皈依”。
我的回答很简单,“皈依就是与菩萨做朋友。”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与菩萨做朋友,能够拥有什么样的世界?
菩萨是能够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的人。如果与菩萨为友,按他们的教导生活,我们会变得丰富、充实、平和、喜乐,会变成一个无怨、无悔、无忧的人。
“与菩萨做朋友,为什么要给他顶礼?”
“顶礼可以折服我们的傲心,帮助培养我们的正念,让我们学会尊重善知识。借由简单的顶礼动作,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和谐统一。”
“强调顶礼是不是执著?”
“强调不顶礼,同样是执著。”
“顶礼就是个形式,那么重要吗?”
“佛菩萨不在乎你是否给他顶礼。顶礼能够让我们拥有一颗谦卑的心。谦卑不会使人低下,它只会使人走向高尚。谦恭了解自我的人,路会越走越宽;骄慢自大的人,平坦的道路也会竖起来成为墙壁。”
“是不是见了僧人也要顶礼?”
“这要看具体的环境。如果在国家许可的宗教活动场所,可以这样做。如果是在大街上,则不必。因为现在也有世俗的人披上僧衣在大街上招摇撞骗,对他们顶礼,只会助纣为虐。要知道,我们顶礼的是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而不是那件僧衣。当然,虔敬也绝非愚蠢、无知地向骗子去致意。”
“是不是家中一定要供佛?”
“如果心中没有佛,供在家里也不起作用。”
当天上午,南泉、南溪决定与菩萨为友,他们礼请宗学师作为见证师,在大觉寺举行了皈依仪式。
皈依之后,南溪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做错了事,他也能来皈依吗?”
“可以。”
“为什么呢?”
“做错了事的人,只要肯忏悔,他就有改过的机会。像今天,你们皈依,法师首先要你们忏悔过去在行为、语言、意识上所造成的一切错误。忏悔是认知错误的方法,也是止恶生善的开始。”
“我还是不太理解。佛门是不是太宽容了?”
“肯来皈依,说明他有心向善。日本有位禅师说:善人尚可得度,况恶人乎?恶人愿意来,说明他有心向善,所以是不可以拒绝的。”
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做了错事的人”的故事。
在一位禅师主持的皈依法会上,参加者把随身携带的财物放在一旁。一个小偷悄悄混进来,趁大家皈依的时机,他偷了不少贵重的东西。小偷被当场抓住。“这个贼”被扭送到禅师跟前。在禅师威严的目光中,小偷充满恐惧地跪下来。禅师把手放到他的头上,一边轻轻地拍打着,一边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过了十几分钟,禅师说:“好了,你走吧。”信众对禅师放走这个贼表示不解。禅师说:“他不是贼,是个做了错事的人。”
这句话,被这个“做了错事的人”听在心里。
走出寺院,他的心一直难以安顿。他回味着禅师的所作所为,悲喜交加。以前,他被人抓住,不是痛打一顿,就是扭送派出所,甚而被拘留数日。从来没有人尊重过他,也从来没有人把他当人看。他没想到,这一次自己如此幸运。禅师说他是“做了错事的人”,这又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心生愧疚。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过错事。 他为自己的错误与禅师的慈悲感动得哇哇大哭起来。
当天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眠。 半梦半醒之间,他发现自己周围到处都是令他恐怖的黑影。惊恐万分之际,禅师拍打他的头时说的话涌现出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像落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反复大声念起来。那些令他恐怖的黑影消失了。
第二天,他跑到禅师门前忏悔,后来,他成为一位修行出色的在家弟子。
释迦佛曾被喻为“大医王”,也就是最高明的医生。对于医生来说,即使犯罪的人得了瘟疫,他也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治他。医生是要为众生服务的,他不会因在小偷的病床边度过了不眠之夜而被人贬低。皈依犹如一颗种子。在心里种下它,会慢慢地长出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又为我们提供心灵的庇护。
在我的朋友中,有些人,皈依之后,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家张志军夫妇皈依后,再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 他们恒念物力维艰,以惜福为修福的手段。这样做,绝非守财奴,他们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诗人明达皈依后,有一次被人误解,被对方在电话里骂了一通。接听电话的过程中,他认真地听着,没有反驳一句。后来,对方知错,又打来电话道歉。整个过程中,他依然认真地听着,没有责备对方一句。对方问:“你为什么这样做?”明达说:“你误解时,我解释你也不相信,所以就懒得解释了。现在你都明白了,责备你也没有意义。好了,就这样吧。”
画家韩拓之皈依之后,坚持食素,不期然浑身难治的皮肤病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他觉得神奇,专门去禅师那里讨教是怎么回事。禅师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心安顿了,身体也跟着安顿了。”
我皈依佛门的见证师净慧禅师曾深切地说:“皈依之后,做任何事,都要尽可能地与佛法相应,这就是修行。还要记住,修行人是要求自己的人,不是要求别人的人。”
禅修培养我们心灵的觉照能力,帮助我们远离执著妄想。 禅修不是谈玄说妙。释迦佛说,“随处是道场”。对于禅修者而言,家庭是禅修之处,单位也是禅修之处;乘坐公交车可以禅修,步行在大街上也可以禅修。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可以说,整个世界,处处都是我们的禅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