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藏传佛教的传播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兼容并蓄的?

发布时间:2023-07-27 04:02:14作者:佛心网
藏传佛教的传播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兼容并蓄的?

导语:藏传佛教的传播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兼容并蓄的?

甘宁青地区一直是佛教流行的土要地区之一。一般而言,佛教于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东渐传入中国内地。地处中西交通要冲的甘宁青地区,是佛教传入的直接地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这一地区的吐谷浑等民族己经信仰佛教,建立寺院。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一度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隋唐时期是甘宁青地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寺院遍布,佛塔、石窟林立。“安史之乱”后,兴起于两藏的吐蕃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于是此地的佛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即逐步成为按吐蕃人的思想面貌改造过的佛教—藏传佛教。那时藏传佛教只是在吐蕃统治阶级内部发挥着影响,广大百姓则虔诚地信仰着他们的土著宗教—本教,佛教尚未在西藏建立其牢固的社会基础。

吐蕃王朝后期,即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西藏本土发动第二次禁佛运动,封闭寺院,焚烧佛经,逼迫佛教徒改变信仰,致使部分僧人逃入远离西藏腹地的安多地区,收徒弘法。随之藏传佛教在青海、甘肃一带兴盛起来,以至不少卫藏僧人前来这里学习佛法,并返回西藏大力弘传,西藏佛教由此复兴,藏史称此为“下路弘传”。佛教在西藏重新崛起后,更广泛地吸纳融汇了西藏本土文化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西藏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的藏传佛教,并形成了宁玛、噶当、萨迎、噶举等教派。当时河涅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中心。

五代及宋时,整个甘宁青地区儿乎被佛教文化所覆盖,由于受吐蕃及中原佛教的影响,迁居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鹊,其信仰也由原来的摩尼教演变为佛教。元明清时期是藏传佛教在甘宁青地区的飞速传播和发展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在西北尤其是甘青地区相当兴盛。但值得重视的是,从元明代开始,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仅限于藏族,而且它己突破民族界限,成为西北地区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全民性的宗教信仰。蒙古族本是生活在内陆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其原始信仰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萨满教。

入元以后,蒙一占统治者在学习汉族统治者的经验,利用儒学作为统治_[具,同时推崇藏传佛教。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后,封萨班侄八思巴为“国师”。此后佛教受到元统治者的特殊礼遇,建立了帝师制度,僧俗修习梵藏经典。元顺帝时,僧侣可白由出入宫禁,专横跋馗,丑声四布,加重了元政治的腐败。明朝建立后,原活动于甘宁青一带的蒙古人多退回蒙古高原。巧世纪初,宗喀巴在西藏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发展迅速。但是后来受到其他教派的打击,离开本土,向蒙古等地传播。16世纪后期,土默特蒙古贵族俺答汗雄踞青海,势力达到西藏。藏传佛教成为整个蒙古族的主体信仰,萨满教渐趋衰微。明末清初,固实汗率领和硕特蒙古南下,统一了青藏高原,并成为格鲁派的保护者。清朝建立后采取了尊崇、扶持黄教的政策,以“化导”蒙藏民族。

有清一代,在当地蒙古贵族的支持下,黄教在甘青蒙古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修建了不少佛教寺院,现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东科尔寺、札藏寺、都兰寺、广惠寺、拉卜楞寺等都是在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兴建的,并与蒙古族的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甘肃肃北地区的蒙古族也信仰格鲁派,但有其白己的地方特点,这里教规比较松散,喇嘛实行娶妻制度,在有宗教法事活动时他们是僧侣,平日在家参加生产活动。土族已在明代初期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土族土司的作用不可低估。永乐十年,李南哥又在西弓`建藏经寺。同仁地区的隆务寺、吴屯下庄寺也在此时兴建。明代中后期,格鲁派传入青海地区后,也迅即传入土族地区,其他教派的寺院纷纷改宗。

明末清初时其附属寺院就有10座。到了清代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及其上层人物在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减弱,因此,中央王朝对藏传佛教支持的力度也相应减弱,对它的管理更加严格。

加之近代文明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人们的宗教观念逐渐淡薄,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已趋衰微。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的传播,使之逐渐成为这些民族的普遍信仰。同时藏族的其它非宗教文化要素也逐渐传入这些民族之中,如藏族的医药、天文、历算、数学及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寺院内学习的本民族喇嘛的中介,逐渐传入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之中,丰富了这些民族的文化。

藏传佛教不仅对这些民族内部的团结、民族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各民族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藏传佛教的纽带作用,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由于藏、蒙古、土、裕固等各族人民在藏传佛教文化心理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彼此间的民族界限并不严格,因此,相互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促进了这些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