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年古刹大苏山净居寺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1:28作者:佛心网公元1079年,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下狱。后来,苏东坡侥幸保住性命,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1080年初,苏东坡一行离开汴梁南下,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他在诗中写道: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全诗充满了对净居寺的依依不舍之情。苏东坡为何对净居寺情有独钟,心向往之?这要从大苏山和净居寺说起。相传齐天保五年,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的时节,高僧慧思来到大苏山,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群峰隆起,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他正细心思量,忽见一位白发老者路过,便问老者姓,答曰“苏氏”,又得知此地有南大苏山、北小苏山,遂想起临行前师父曾对他说“遇三苏则住”的话,于是决定在此结庵。他再寻老者,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此人乃山神也。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授佛法,在当地一直是老幼皆知的美谈。
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传授佛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日本天台宗佛教信众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
公元706年,唐朝的律宗大师道岸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大师的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寺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体系完整,风格古朴典雅,鼎盛时期(唐、宋)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筑成群,后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
从前面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情已趋于平静,“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成心灵的归宿了。
苏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观察山色,谈佛论经,结庐读书,低吟浅唱,流连忘返。后来,人们把他在净居寺的读书处辟为“东坡读书堂”。
净居寺是中国八大佛教宗派中开宗立派最早的天台宗的发祥地、始祖庭。后人将苏东坡的诗文刻在寺院的石碑上,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物。1987年,净居寺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爱好历史,喜欢游览各地历史遗迹、古建筑等,但没想到--原来,坐落于光山县的净居寺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因为我的妻就是光山本地人,虽然早就听她提过净居寺,但似乎在他们本地人心中这座寺庙也并非多么知名。
公元2018年10月28日,我一行三人从光山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二十多公里游览了这一千年古刹净居寺。净居寺位于大苏山南麓,寺庙依山傍水,寺庙前为放生池,水面波光粼粼,池中塑有观音塑像。
00:19寺庙门前是几株唐柏。传说寺门前的古柏皆为唐朝道岸禅师同定易二和尚合栽。数株唐柏中的一株,其上寄生了银杏和檀树,这棵树,被称为“三异树”。此树需三四人才能合抱,至今郁郁葱葱。
同根三异树,三种树合为一体,堪称奇观
唐柏后,才是山门。两扇木门敛缩素朴,上悬小小匾额“敕赐梵天寺”。这是宋真宗的真迹,堪称“镇寺之宝”。山门是一面红色砖墙,上有徽派马头墙装饰,古朴庄重,颇有历史沧桑感。
过了山门是前殿,应是近代重修
前殿西侧尽头是整理发掘出的历代碑刻,因为历史原因,有些石碑字迹已残缺不全,但其中明朝沈绍庆重刻的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保存完整,是寺中又一镇寺之宝。
碑廊
寺中后殿大雄宝殿据说是明朝建筑
东侧殿是重新修葺的,里面还比较空旷
从东侧殿遥望紫云塔
从东侧殿出来再往东走有一条石阶小路直通山顶紫云塔,据说紫云塔在唐朝时已经修建,后毁于战火,此紫云塔为这两年刚刚重建的。
上山石阶
新建的紫云塔
大苏山并不高,大约十几分钟即可沿石阶上到紫云塔下,站在紫云塔的塔基座上遥望远方,一片低矮丘陵高低起伏,丘陵上树木茂密,茶园满野,景色壮美。
现在的净居寺相比现在其他香火旺盛又没啥历史底蕴的寺院来说并不算大,比之唐宋鼎盛时期的三重院落,房屋千间更是难以匹敌。虽然历史悠久,但现在当地人对此也并无太多知晓,我是周末前来游览,但是当天游客并不多,我在时只有几十人来此,想起以前香火鼎盛之时,让人不禁唏嘘嗟叹。净居寺幽居山中也许并不以此为意,本来佛门就乃清净之地,哪容得下那些许凡尘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