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出的善最终会回到我们身上
发布时间:2024-03-13 04:02:26作者:佛心网
一、只要内心还保有一丝柔软
一个盲人搭计程车,下车时,计价器显示11.4元。司机将盲人扶至小区门口,并交给保安,并说:“我不收你钱,只因为我挣钱比你容易。”看到这一幕的大叔上了车,一路攀谈,下车时,计价器上显示14.5元,大叔下车时却给了30元,并说:“这钱还有刚才那位盲人的,我也不伟大,但挣钱比你容易点,就希望你能继续做好事。”
有时候,善并不是给点钱这么简单,也包括对人思想的感化。我的那个群,有许多单身人士,有时候我太忙,不能及时全部解答他们的情感、心灵困惑,明也会帮我分担一些,她在群里和很多人都成了好朋友,给大家鼓舞。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善举。
歌妮的单位很远,经常坐地铁上班,走出地铁站到单位,要十几分钟。早上,时间紧迫,她常常顾不得吃早饭,到了单位,有一个要好的同事会帮她从食堂打饭,这样她的早餐便解决了。晚上下班,时间充裕一点,但也要避开晚高峰。因此,下班一刻都不能耽误。但是,有一件事,歌妮雷打不动,那就是每天路过地铁站出口不远处的乞讨人身边,她总会丢下一两枚硬币。我问:“你每天都给吗?”她说:“必须给。”这样她就会觉得社会上的好人多一些。我说:“你再给他也不认识你,给过没给过,他也不记得。”她说:“我并不需要他记得,我只知道,我记得。我做我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给谁记得的。”我无言以对。相比之下,我的心没有她的柔软。
现在,我是自由职业者,有时候在家写作,有时候出门。每次出门,都是行色匆匆,因此会忽略掉路边的乞讨者。但是,只要我慢下来,只要还有时间,我都会走过去,放下一两枚硬币。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看到他们,我就想,如果我老了,老无所依,那该是多凄凉,于是,就一定要给。
所以,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好受,让自己不会不原谅自己。给,不仅帮人,也度己。
二、不要欺骗别人的善
我同学F,在街上买橘子。其实,他本可以去超市,但他路过小街,卖橘子的老人说:“买点橘子吧。”他忍不住,看着那眼神,就想起老家的父亲,那饱经沧桑的脸,岁月吹不平的皱纹都在昭示生活的不易,所以,必须照顾他。于是,他掏出一百元钱,买了十元钱的橘子。老人家说:“没有散钱,给你一张五十元的吧。”他看也没看,就回家了。到家才发现,那五十元是假的。他非常生气,一个晚上都心情不好。
他说:“我不是心疼钱,而是他对我的欺骗。”他想回去看看那个老人,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走回去,那老人已经不在了。也许老人觉得自己得逞了,但其实,他失陷了。他利用了F的善良,这份本来属于弱势群体的善良在他的身上消失了。下次,他再吆喝,再说买点橘子吧,不管眼神多凄凉,皱纹多深,声音多苍老,F也不会信了。这就是欺骗的代价。
我跟F讲,我也一样,那些年,总会从路边的小贩手里买水果,尤其是看到挑担卖桃子、莲蓬的,总觉得人家不容易,就会买。
其实,多半缺斤少两。我很多朋友都去店里买东西,我自己就反省,这是不是我们的差距?为什么我总从路边小贩手里买东西,难道这就是阶层?我必须改掉这个毛病,才能改变我的地位。但是,反省之后,下次碰到,还是会忍不住买。或许,这就是我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吧,带一辈子,摈除不了。现在想来,去超市买东西,不仅省心,还能被服务,挺好的。但我觉得那缺少人情味。何况,我还觉得这样挑担走街串巷是一种浪漫,小农经济的生活,从农村出来的我,当然要照顾他们。只是,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人骗。
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让自己保持对世界的信任与热爱,有能力的话,积极乐观行点善,没能力也不勉强,至少自己不会难过。这是我对行善的基本态度。
三、我们所发的善,最终都会回到我们身上
如果你行善,你可能会被骗,但如果不行善,你可能会失去别人帮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善这种事,是一种循环,总有一天,我们所行的善会回到我们身上。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年轻人克雷斯因为汽车抛锚被困郊外。正当他焦虑万分的时候,一个骑马的男子走过来,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就用自己的马把克雷斯的车拉到了镇上。事后,当克雷斯感激地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时,骑马人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总是告诉别人,他不需要回报,只需要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有一天,得克萨斯州发大水,克雷斯被困在一个孤岛上,生命危在旦夕。此时,一个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救了他。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也说了那句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要尽力帮助别人!”
这话从少年的口中说出来,克雷斯其实说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觉得分外不同。他忍不住震颤,心中一热,眼眶涌出滚烫的热泪:“原来,我串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又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来自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们都需要帮助别人,正是在帮助自己,因为有一天,你帮助过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可能帮你。我们所发的善,最终都会回到我们身上,这是所有热心帮忙积极行善的人都愿意相信的事。
陈保才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