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城:佛教文化的中转站,无尽繁荣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荒凉呢
发布时间:2024-02-02 04:05:04作者:佛心网文/孙佳琦 敦煌古城:佛教文化的中转站,无尽繁荣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荒凉呢
敦煌古城的黄土残墙映衬着高高矗立的沙山,多少显得有点凄凉。而在汉代,这里,却让那些风尘仆仆的戍守者和迁徙者从中领略了故乡的感受。
敦煌古城坐落在今敦煌市城西半里许的党河西岸,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只有一些无法辨认其真切形制的黄土夯层,努力保持着历史的纯朴风貌。古老的遗迹,被生机勃勃的原野包围,目睹这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新鲜的村舍炊烟,恍若隔世。敦煌这座古城是如何而来的呢?它又怎样由繁荣昌盛走向落败的的呢?在汉朝元鼎六年,汉武帝一举将匈奴赶回北方后,在敦煌修建郡城,等到晋隆安四年,敦煌的太守李嵩在此称帝,建立西凉国。后来因自然灾害频发,又迁都城到酒泉。相传在前秦时期,有一个来自西域的高僧,叫鸠摩罗,他骑着一匹大白马,历经千辛万苦,走到敦煌来弘扬佛法。而敦煌作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从西域来的僧人穿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他们都会在此地休息,整理自己的行装,并将自己带来的文化与佛法留在这里,以至于敦煌的佛学文化盛行一时。
据记载,自两汉至隋唐,敦煌故城村坞毗连,佛塔遍地,市场广大,贸易繁华,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祁连山的雪水所形成的水系,在此由疏勒河与党金果勒河灌溉着大片的绿洲。数条河渠,构成完善的水利系统。每当立夏之后,山暖雪消,河水猛涨,甘腴而又充沛,使这遥远的绿洲充满无限的生机,花木茂盛,瓜果飘香。
敦煌自然灵秀,物产丰盈,但正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资源环境,使王朝更迭时,这里战事纷乱。敦煌最早是月氏的故地,匈奴强大起来之后,赶走了月氏,匈奴威胁中原的安危,汉朝又大败匈奴,在此建立了政权。此后,吐谷浑、吐蕃、回纥相继与中原王朝争夺敦煌,战火使生灵涂炭,财富瞬间化为乌有,田园被暴虐的铁蹄夷为平地,将军和王室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梦想,相距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眼见沧海桑田,痛感人生无常。这时候,一种与黑暗动乱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超现实的幻想世界则极易产生,人们需要一个大慈大悲的宇宙主宰给予怜悯和安慰,为他们脱离苦海,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佛教之于敦煌,如精神的大河,冲洗着人们灵魂的苦难。人们钟情于佛教的炽烈,也如干柴烈火,无法抑制。
当这座城被时光湮没,人们的追忆,却更加急切。“古城晚眺”是被作为敦煌十景,名列于榜首的。挑一个霞光普照的黄昏,最好是在夏季,凉风吹拂,从敦煌市区散步而至,一路上瓜果飘香,绿荫重重,当脚下的田埂明显地宽厚,才觉得有些异样,殊不知你已经踩到了汉代的城墙,千古的沧桑,隐藏得竟让人无法觉察。名士济济、驼队商旅川流不息的喧嚣没有了,一座名垂华夏的壮丽城池消失了,无尽的岁月之上,草木青青,物换星移,几多感慨,在厚重的史册,点缀着青铜一般的文字。
但人类的记忆不能抹去,即使这样荒芜的景致,它仍然是一个能够眺望的地方。在无限的夕阳中,波涛起伏的鸣沙山犹如燃烧的火焰,残破的城墙也似激情喷涌,绿洲的美艳,尽收眼底。也只有这样的眺望,才能使人领略敦煌的含义,从戈壁和沙漠抵达敦煌,也就是从极度的绝望之于希望,喜形于色,不能自禁。壮烈的情怀,流露文人的笔触。
如今,白马塔虽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霜雪雨,却依然庄重绚丽,光彩如初,尤其他那高耸的塔顶和飞翘的檐角,犹如白马昂奋的头颅,有破壁而出之感。据当地老百姓说,每逢农历七月二十四,也就是白马下葬这一天,塔下还能隐隐听到白马的长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