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明学长老:例如没有僧团 寺院也不过只是处旅游景点

发布时间:2022-12-17 18:07:55作者:佛心网

例如没有僧团 寺院也不过只是处旅游景点

  明学长老,俗名冯祖慎,生于1921年2月,浙江湖州人,汉族。1948依普陀山三圣堂真达长老出家,同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1949年4月至11月,拜福州舍利院慈舟法师研习戒律。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任苏州灵岩山寺监院,1980年升任寺中住持。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长。

  江苏苏州的木渎古镇,乃清乾隆六下江南必经之地,景色秀丽,人文气息浓厚。

  古镇外有座灵岩山,山上建寺,寺内有一座八角七层的玲珑塔,“千柱擎天、俯视万有”。据说此山之所以名唤“灵岩”,皆因塔前的一块“灵芝石”。相传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地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山上至今还有梳妆台、玩花池等相关的景点。

  灵岩山寺的门票20多年没变,一直都是1元,这在国内名刹中实属罕见。票面上写着:“参观门票每位两元,一律半价优惠。”看后令人不禁莞尔一笑,感慨于这样的气度与不凡。整座寺院坐北朝南,雄踞山巅,俯临太湖,门前松柏洒下一片阴凉。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东侧为多宝塔、钟楼等,西侧是花园。

  入得寺内,首先看到的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有别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每逢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

  史料记载,东晋时,司空(古代官称)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扩充为秀峰寺。宋初一度为律宗寺院,元丰年间改为禅院。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此地被赐予抗金英雄韩世忠为功德院,敕改寺名为“显亲崇报禅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寺内建筑大半焚毁于太平天国的兵火。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真达和尚接任住持,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跃为江南名刹。后来,印光法师卓锡于此,寺院随之成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灵岩山寺”,僧众净业和农林生产并行不懈。

  记者听闻,1980年,画家谢孝思等人曾陪同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到灵岩山寺,赵会长赋诗以寄雅兴:“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

  灵岩山寺现任方丈明学长老已是93岁高龄,略显清瘦,但精神很好,思维清晰,步履稳重。

  “寺内能有今日之道风,得益于印光法师。”谈及前辈高僧,明学长老缓缓道来,“印光法师别号常惭愧僧,20岁出家。民国时期避居灵岩山寺,创建净土宗道场。他临终前嘱咐继任者,‘要维护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70多年来,灵岩山寺僧团严守印光法师生前制定的规约:“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寺内百余僧人精持戒律,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

  行至灵岩山半山腰,树影中,一处幽静的院落即为印光灵骨塔所在之地,法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

  明学长老说,印光大师提倡佛法,以行救济。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印刷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吃食充饥即可,不求适口;衣物但求御寒,厌弃华丽。有人供养他珍美衣食,实在推却不过,就转手送予他人。大多数的普通物品,他都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

\

  印光法师关怀灾情,认为“救灾即是普度众生”。记者获悉,他不仅开办有佛教慈悲义赈会,还为上海等地的慈幼院、救灾会和其他灾区劝募、捐款。1936年,陕西大旱,得到王幼农居士的函告后,大师拿出自己印书仅有的一千银元救济灾区;1937年,上海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大师于说法时率先发起救灾,并当众捐出印经款和皈依弟子供养的全部金额计四千银元……以上种种,不胜枚举,印光大师“救济急难,无不尽力”。

  “大师为人慈悲,不论僧俗老幼、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热情以待。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穷苦大众,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再看他对自己,却颇有些苛刻。”明学长老感慨地说,大师生前,看到菜中所用酱油稍好便会大加呵斥,责其虚消信施,言:“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无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

  有一次,一位居士送来4个馒头,然而待侍者两天后想起这件事,馒头已发霉。侍者正准备自己吃掉时,被印光大师发现了,他边拿过馒头边关切地说,“你不能吃,吃了对胃不好,以后要注意,不要糟蹋施主的东西。”

  明学长老告诉记者,印光大师日常的生活享用极尽简朴,衣服自己洗,房间的地也是自己扫。每日饭食,他总用馒头将菜碗擦净食之,或以开水荡洗饮之。弘一法师在《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说:“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尽已,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漱口入肚,与晨无异。”

  校订、刻印、流通佛经佛书,是印光法师弘宗演教的主要方式。自1918年起,他专门为刻印善书、佛书,多次亲赴上海、扬州、苏州、南京等地,其间印刷并发行的净土经论近百种,印数达数十万册,普遍各界赠送。

  在王一亭、关絅之、黄涵之等居士的协助下,印光法师于1930年发起成立弘化社流通佛经,制定流通办法为全送、半价或照本,旨在弘法利生。明学长老坦言,弘化社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刻印流通了大量佛经佛书、净土宗典籍,更为重要的是,印光法师亲自指导主持了一个真正的佛教经籍出版流通机构,与一般书店的营业谋利截然不同。

  常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遵照印光法师的教诲,明学长老淡泊名利,致力于弘扬净土宗,同时结合人间佛教,避免简单化的修行方法。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日常生活和佛事中,处处体现出印光法师的嘉德懿行。

  记者从旁获悉,明学长老的居所内唯有旧式的木床、书架及台桌、木凳,不见沙发、电视、空调,也没有客厅和卫生间。对于信众供养的礼金,尤其是每月传授三皈五戒后的礼金,长老悉数交到库房,进入公账,用于三宝事业,为信众广种福田。信众供养的营养品和物件,他也是全部分给僧人,从不独自享用。

  2012年10月,由明学长老亲自筹资创建的佛教安养院落成,力求让有困难的老年佛教徒安度晚年,目前有床位约300个。由于申请入住的老年人过多,安养院只得决定首选年岁最高的老人入住。为此,明学长老时常呼吁各地寺院应当发心创建佛教安养院,踏踏实实办好慈善事业,关心老年佛教徒。

  据了解,1980年,灵岩山寺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至今已培养上百名爱国爱教的佛教僧伽人才。在明学长老看来,中国佛教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后继的僧才。没有僧才,没有僧团,再恢弘的寺院也只不过是处旅游景点,无法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下山的路上,明学长老的一句话总在记者心头萦绕:“行慈善不在于捐多捐少,关键是量力而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