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法事中的孝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0-05-12 09:02:04作者:佛心网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还有瑜伽焰口、各种忏法、祈愿乃至水陆法会等等。这些佛事交叉重叠、互辅互补,构成了寺院日常修学的大部分内容。严密的佛事体系是汉传寺院修学方式的重要特征。法事活动有多方面的作用,浅的来说,众生能在殊妙的法事中收摄身口意三业,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将自己熏陶为一个情操雅洁、道德高尚的人;深的说,众生会因佛事的方便接引而消除业障,悟入佛道,进而摆脱生死烦恼。所以经典中说:“为菩萨时,当作佛事”。除了这两个作用外,法事活动还有一个特殊价值,就是能起到敦进伦理、净化民心、和谐社会的作用。例如,汉传佛教法事活动中蕴藏的孝道思想,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说到孝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世尊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释迦佛原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出生不久母亲摩耶夫人就过世了。为了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成道不久的佛陀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宣讲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悲济众生的佛法思想,摩耶夫人因此得度。佛陀不但对过世的母亲极尽孝道,对净饭父王也不忽视,先派弟子以神通令他慕道,然后说法劝归佛教。净饭王去世的时候,佛陀亲自扶棺为父王下葬。释迦世尊的孝行感天动地,无数众生因此而归投门下。
释迦佛除了以身示范孝道,还利用各种场所对弟子们宣讲孝行。与弟子们外出游行,看到路边一堆枯骨,他立刻起身对着白骨虔诚礼拜,弟子询问原因,他说这是过去生父母的白骨。接着,佛陀为弟子们讲述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不易,说明了不孝之行的因果报应,指出为佛弟子应当孝养父母,报答生育大恩的道理,这就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产生因缘。
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为了营救在世不善而堕落恶道的母亲,以自己的神通将饭食送往地狱中,哪知人间的饮食到了那里就化为火炭不能入口,目犍连悲伤至极,求救世尊。于是佛陀宣说《盂兰盆经》,为他讲述用众僧威神力量解救父母的办法。这两部经都属于佛教的孝道类经典,是法事活动中用来报答多生父母养育之恩的常用典籍,汉传佛教中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地藏经》被称为佛教中的孝经之一,《地藏忏》也成为佛教忏法中超度父母的重要法事活动。禀承佛陀遗风,中国的高僧大德也十分孝敬父母师长,从古代大德创立的法事活动中就展现出浓厚的孝道思想。
佛弟子孝敬的途径有两条:父母在世时,除了供给生活资料,还要运用善巧方便让他们学佛敬佛、持斋念佛;父母过世后则以诵经拜忏、修持佛法等功德为他们至诚回向,令其出离恶道,进而发心自利利他。这在汉传佛教的法事活动中有着许多的体现。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对汉传佛教法事活动中的孝道思想进行论述。
一、汉传佛教法事中的孝道思想,首先表现在法事所依典籍的直接教导中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在中国流传千余年,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到七月的“报恩法会”,信众们讽诵最多的经典之一就是它。此经以如来礼拜一堆枯骨为缘起,演绎了一部知恩报恩的故事。佛陀在此经中首先谈到了胎儿成长与养育的过程,告诉弟子,母亲育子有十大恩德,指出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地艰辛与不易。接着,世尊为弟子宣说了不孝之子的种种行为表现,指出不孝有极大的不善果报;最后告诉大家,学佛之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方法。其中,在谈到父母养育恩时,用许多语句述说父母恩情的深重: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经文中用了七个假设来说明父母养育恩情的广大。正是由于父母恩深广大,为人子女若不孝养父母就会遭受剧苦重报。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记载,梁武帝为超度郗氏夫人而修制了《梁皇忏》忏法。武帝夫人郗氏性酷妒,死后化作巨蟒,托梦于武帝,帝制忏法十卷,请僧行忏礼,郗氏化为天人谢帝而去。忏法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元代时,妙觉智等重加校订审核,形成今天的流通本。忏法主要讲述归命过去六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及未来世佛弥勒菩萨,忏悔罪业,发愿信奉并致礼诸佛,以除罪生福,济度亡灵的内容。“梁皇忏”是忏法出现较早的一部,它的内容中有: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害父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住中!我欲住中!风刀解身,寒极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座,燃火自烧。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霍之间,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上火起,如旋火轮,譬如壮士,屈伸臂倾,直堕阿鼻地狱中。从于上鬲(隔),如旋火轮,至下鬲际,身遍鬲内,铜狗大吼,啮骨唼髓,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炎,满阿鼻城。铁网雨刀,从毛孔入,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汝不知恩,无有惭愧,受大苦恼,为乐不耶?”作是语已,即灭不见。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掠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
咬人的铜狗变化为漂亮的宝车,恐怖的火焰幻化为美丽的玉女,即将进入受报的罪人还以为是真实的。而一旦进入地狱之中,火、狗现形,各种刑罚不断,罪人痛苦不堪却历劫不能出离,这都是“杀害父母尊长,骂辱亲朋好友”等不孝恶业所导致的惩罚。
在说明了父母恩情重大,如果不孝的罪报后,佛陀还讲说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办法,《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载: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盂兰盆经》中则说:
佛言:……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经中说,行孝慈的方法是在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的时候,以各种精美饭食供养出家的僧人,以此祈祷过去父母得生人天之中,在世的父母能够福乐百年。把印造佛经和供养僧众当作孝敬之道,这是出世角度的孝顺方法。
二、汉传佛教法事中的孝道思想,表现在唱赞、诵偈和召请中
法事中的赞偈有两个类型,一是荐亡的,二是延生的。荐亡类的赞偈极多,主要用于超荐死亡的亲人,举例如下:
1、荐宗亲赞
门中先祖三代宗亲统领大小众孤魂来赴道场庭听经闻法脱苦早超升南无生天界菩萨摩诃萨(三遍)
2、目连赞
目连尊者破狱寻娘血盆池内受悲伤度母上天堂逍遥快乐万古孝名扬南无大孝王菩萨摩诃萨(三遍)
3、梁皇忏赞
天龙人主护世周全师亲恩重莫于先奉报在心田众志虔虔苦到礼三千南无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4、三宝赞
晚课门开荐拔孤魂辈祖弥先亡五姓冤家类八难三途平等俱超济仗佛光明来受甘露味
5、灵前偈
一更鼓打响高楼世上人间多少愁月照堂前人不见六亲骨肉泪交流
(上引诸赞偈出自《禅门日诵》、《梵呗流辉》、《佛教早晚课念诵仪规》等书)
《荐宗亲赞》是法事斋主家的父母先亡等来到法事道场,听经闻法,摆脱苦难。《目连赞》是讲述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救度地狱中母亲的故事。《梁皇忏赞》是赞颂父母师长的深情大恩,应该虔诚礼忏奉报。《三宝赞》是祈求过世的各类众生前来接受施食超济。《灵前偈》伤叹与过世父母亲人的别离。上面所列举的赞偈中,都是在超度过世父母双亲的法事中常用的内容。类似的还有许多,这里不再罗列。这些赞偈,词句简短,内容精悍,但是内涵却非常丰富,在法事中会配上大磬、二磬、铛子、铪子、小鼓、钟等法器。诵经法师们虔诚的神态,深沉低缓的唱腔再加上庄严的法器声音,场面极其的肃穆,往往会勾起人们对父母双亲无限的眷念,有时真是催人泪下。
延生的赞偈也有不少,主要是为在世父母亲人进行祈福延寿的法事活动中使用,常用的有:
1、元辰赞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安宁南无增福寿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2、供天赞
旃檀海岸炉热名香耶输子母两无殃火内得清凉至心今将一炷遍十方
3、药师赞
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坛场悲心救苦降祯祥免难消灾障忏悔檀那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4、祝延赞
戒定慧解脱香知见五分真常非青非白亦非黄不生灭露堂堂无根树下亲拈出供养如来法王谢天谢地谢三光报佛恩祝平康谢天谢地谢三光报父母谢师长
(上引诸赞偈出自《禅门日诵》、《梵呗流辉》、《佛教早晚课念诵仪规》等书)
这些都是为父母进行祈福延寿的法事中所用的赞偈,有的是直接为祝延父母长寿、福乐、平安、吉祥的,有的则是在其它节日中祈福时,顺带为父母祈祷的。无论怎样,都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除了超度和延生,佛弟子在拜忏时也少不了代替父母师长忏悔礼佛,如忏法中载:
相与人人,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奉为有神以来,至于今日,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一切众生,皈依世间,大慈悲父。
今日起慈悲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至心奉为: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信施檀越……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今日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惭愧忏悔,愿乞除灭,……又奉为父母师长,求哀忏悔。
(以上见于《梁皇忏》)
引文有三段内容,大致意思都是说要代替父母师长来礼佛忏悔。这实际就是间接为他们求福、消业,也是孝道思想的体现。
召请就是在超度法会中,对孤魂进行召唤祈请的内容。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死后,神识会随业受报再次轮回,善业多者生善道,恶业多者生恶道。但是,只要在世的人肯诵经念佛,忏悔罪业,过世的人就能够脱离恶道,得生善途。因此,法事中有许多专门超度过世亲人的,如“瑜伽焰口”和每日晚课的内容就是这样。“瑜伽焰口”是经常用来超度过世双亲的大型法会之一,其中直接关于超度父母的语句有不少:
1、启告十方……我今众等,以大慈悲,乘佛神力,召请十方……多生父母,先亡久远……于此时中,决定降临,得受如来,上妙法味,清净甘露,饮食充足。
2、一心召请,怀胎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鸾凤和鸣,次望熊罴夜梦,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璋瓦未分,母子皆归长夜。呜呼!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如是血湖产难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来受甘露味。
3、一心召请……忤逆双亲,凶恶浮于宇宙……如是冥顽悖逆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来受甘露味。
4、孝子贤孙,义勇忠良志,烈女贞妻,视死如归去,仗节忘躯,千古留英气,耿耿灵魂来受甘露味。
5、忤逆爷娘,怨黩天和地……十恶狂魂来受甘露味。
6、大施门开,荐拔孤魂辈,祖弥先亡,五姓冤家类,八难三途,平等俱超济,仗佛光明来受甘露味。
7、汝诸佛子,汝等各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眷属、善友、亲戚,或有事缘,来不得者,汝等佛子,慈悲爱念,各各赍持,饮食、钱财、物等,递相布施,充足饱满,无有乏少。
(所引出自《瑜伽焰口施食集要》,金陵刻经处印行)
这些语句是来自于《瑜伽焰口》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召请的范围。召请对象包括了父母、孝子贤孙、产难亡者、不孝逆子、十恶狂魂及祖上先亡世俗家庭的各种人员。召请先祖列宗和孝子贤孙人们可以理解,但召请不孝逆子、十恶狂魂则未必人人能够理解,其实这是更大孝道思想的体现。根据佛法精神,不孝的人死后要堕落种种恶道,受诸般苦煎,本已罪大恶极,若因受苦而再生瞋恨或无明烦恼,就会更增愚痴。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大乘胸怀下,为了减少这样的无明愚痴之人,所以连同他们一起召请超度。
晚殿主要内容是忏悔和施食。施食就是对过世的人进行诵经念咒,以此力量将内心的观想转化为鬼神道众生能够接收的饮食,从而令他们摆脱饥饿热恼的状况。施食也包括了自己过去父母。虽然说出家为僧已经脱离了俗世的家庭,但每天功课的祈祷说明了出家僧人对于俗世父母亲人的牵挂和孝敬。
三、汉传佛教法事的孝道思想,表现在回向和祈祷文疏中
回向又称为转向或施向,就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为过世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脱苦,或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回向经常用于各种法事圆满时的结束语中。回向是佛教慈悲精神和宽广胸怀的体现,此中蕴含着浓浓的孝道精神。
法事中,早晚殿是份量最重的,每天的早晨、傍晚都要持诵,风雨无阻。早殿主要诵持的是楞严咒,在诵完楞严咒之后的回向中,有这样几句话:“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这个回向的意思是说前面清净大众背诵了法力巨大的“楞严神咒”,这里愿将诵经持咒的功德回转施向于三途、八难中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脱离苦海;回向转于四恩、三有中的所有人,愿他们都能够均沾修持善法的恩德。此中,“三途”指地狱、恶鬼和畜生;“八难”指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边地北郁单难、生在佛前佛后难、长寿天难、聋盲喑哑难、世智辩聪难;“四恩”指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和佛恩;“三有”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明显的,回向包括了父母在内的所有有情众生。
平时念佛或诵经结束,最常用的一种回向是这几句话:“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意思是说愿意用这念佛或诵经的功德,清净庄严佛陀的国土;上报含摄父母在内四种恩德,下济包括三途众生在内的各种有情;所有听闻参与了的人,都能够发起殊胜的菩提之心;祈愿在此期生命将尽的时候,大家能够共同的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回向也是一种佛门弟子必须坚持的修持,当参与者与主法的法师们共同念诵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影响到参与法事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会因此而变得孝顺师长,敬奉双亲。
祈祷文疏是在法事活动中对法事目的的宣告和祈求,采用说唱的腔调。这种宣告的功能多是起到超度和延生的作用,即使法事的对象不是父母,也通常含有对当世父母乃至多生父母的祝愿,所以也含摄着深厚的孝道思想。
这里录抄往生普佛的文疏为例,用以说明文疏的孝道思想。往生普佛功德文疏:
大圆满觉,应迹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上来今有,三宝证盟,荐亡往生,普佛功德文疏。
所有义文,今对佛前,至诚披宣,大圆镜中,祈垂朗鉴。
伏以佛天浩荡,圣凡等受,帡幪法利宏深,幽显均蒙加被,有求皆应,无感不通,仰叩洪慈,俯垂洞鉴。
爰有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县(区)×××寺,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法事功德沙门××
今据×××市×××××× 吉向居住,奉佛修因,启建荐亡生西,普佛道场。孝眷×××,暨领阖家善眷人等。是日沐手焚香,一心皈命:
娑婆教主释迦文佛,
极乐世界弥陀慈父,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十方常住三宝,
各宝金莲座下。
愿舒绀目,俯鉴丹忱。
切念亡者,难招已往之魂,固知三宝恩深。
展俯提之臂,不施荐拔,曷由解脱!
愿仗佛力,定归莲邦。
由是恭就×××大雄宝殿,启建荐亡生西,普佛一堂,仗凭戒德师僧,称扬弥陀,万德圣号,虔礼莲池海会,佛及圣众,以此功德。
专祈当斋正荐×××之灵,仗弥陀之誓愿,及海众之威德。众罪消灭,五蕴皆空,不离当念,即生西方;证法身而位登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萌。
又祈历劫冤亲,等蒙解脱;现在眷属,咸获寿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谨疏时维:佛历×××× 年,岁次××××年××月××日,沙门××暨领诸善信人等,和南具疏。
( 关于各种疏文的收录有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疏牒文谱》一书可供参考)
文疏先赞叹了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灵感是有求皆应,无感不通。接着述说了启建超度普佛法事的主法人、道场、斋主以及启建的因缘。接着列举了法事所诵持的内容及所赞礼的佛菩萨名称。然后列出法事所超荐的亡灵姓名,祈祷亡灵灭罪解冤,得生西方。最后,报出普佛法事的具体时间,主法人带领大众礼谢结疏。文疏中,在祈祷亡灵灭罪解冤得生西方的后面,有“又祈:历劫冤亲,等蒙解脱;现在眷属,咸获寿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一段内容,意思是祈祷斋主和被超度的人一切冤仇怨结消散,家庭亲人增福延寿;祈祷父母等四恩的恩情得到回报,法界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够得入佛的智慧。这也就是说,无论往生普佛是不是专门为过去的父母所做,只要做了这个普佛,他们总会因此得益。每次普佛都少不了对过世父母的超荐,这也是佛教法事孝道思想无处不在的体现。
通过上述可以知道,汉传佛教的法事活动中蕴含着深厚的孝道思想。这也就是说,汉传佛教的法事活动不但具有音乐方面的研究价值,还有社会教化意义的现实作用。从这里看,近现代以来许多佛教大德深为诟恶的经忏佛事,其实并不是没有一点儿现实意义。中国佛教的衰败问题出在人身上,而不是出在经典、忏法、佛事上面,如果真的没有丝毫价值,古德也不会制作它们。当法事活动成为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时,它的作用就完全改变了,意义也就完全失去了。充分利用它的方便度生作用,发挥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法事活动将会是佛教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