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研教·往生
发布时间:2020-11-10 09:23:50作者:佛心网念佛·研教·往生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发愿而力行,也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然而仅此,往生品位绝对不会高,因为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皆为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欲信大乘必须研习大乘教义以增信、解悟。或曰:只要能到西方就好,下品下生就心满意足了。答曰:此言差矣!俗语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若一心中只准备及格,则难以保证及格,往生极乐未必可靠。
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教理并称中国佛教之精华,皆正依《妙法莲华经》、《华严经》诸大乘佛经,秉承如来一代圣教。此二宗盛于唐代,而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自宋代之后直至现在,研习天台、华严诸教渐少,佛法亦随之逐步衰颓。时至今日,似乎只论持名念佛。如此下去,到了佛教徒都不懂教义的时候,则离佛法灭亡也就不远了。
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虽然没有说出高深的理论,而教义却涵摄其中,今之修净土者应当默契其旨。《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强调具足善根福德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强调求生彼土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观无量寿经》谈到上品往生,必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义趣,发无上道心。
净土三经之外,《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皆将甚深妙义摄于极乐净土之中。天台智者大师为诠释《妙法莲华经》而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纵令释迦再来,亦不能超出其右;而《妙法莲华经》为佛说诸经第一,为如来极谈,与念佛一法皆为最上乘法,并且有“广说的《阿弥陀经》”之誉。如《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这与《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义一致。《华严经》号称诸经之王,其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念修心,成就福德智慧,皆为净念相继。
若不读诵、解知大乘经典,不研习天台、华严诸大乘宗派教义,则对极乐世界不易笃信、切愿、行持。有些人虽口口声声发愿往生,却怎么也放不下,心口不一,心行不一,纵然天天念佛,也是种些善根,往生西方谈何容易!若不读诵大乘经论,信解教理,不仅于自己个人的进修大有妨碍(须知已理悟、禅悟或有修有证,随时皆能上品往生),并且就利人方面而言,自身尚在歧路上徘徊不定,弄不清明确方向,如何指引、利导他人?万一遇到了初学请问,不答不行,答错了更不行。因此无论小乘的自利,还是大乘的自利利他,都非得研教不可。
不研习教义,还易产生不良后果,主要有神佛并拜、贪求利养、迷信正信不分、念佛不专注、因修行而发狂等等。主张念佛不必研教的人,也有其充分合理的理由,便是怕他见异思迁,不能一门深入,终至一无所成,因而告诫他:老实念佛。念佛当然要老老实实,极乐世界为诸佛如来一致赞叹并劝令诸众生往生,何况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则纵有疑虑,亦当释然放下,深信极乐世界之实有,深信念佛法门为佛说最上乘佛法。然而,不能因存在这些问题而主张不必研教,此乃因噎废食之举。折中的做法,念佛与研教并重,研教作为净业之增上缘。再者,净土念佛法门为大乘所摄,而大乘区别于小乘之处,就是既自利又利他,即大乘人应发菩提心。倘纯为自利而持名念佛,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教,这就不符合佛说净土法门的旨归。
真正佛教徒,佛之七众弟子,应发菩提心,努力研教办道,利益社会人群。在此,劝诸净土行人,念佛、研教、修持皆须勇猛精进,此生常念娑婆世界众生之苦,常作力所能及之善举;并祝上品往生净土,乘愿再来,广济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