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泉州菜姑 独特的带发修行僧

发布时间:2023-11-11 04:03:40作者:佛心网
泉州菜姑 独特的带发修行僧

佛教信徒一般分 在家二众 和 出家五众 ,合称 七众弟子 。在家二众是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出家五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即将进入比丘尼的女性佛弟子)、沙弥、沙弥尼。根据情况不同受戒,其中沙弥尼受十戒,比丘尼受五百戒。不管如何,出家五众都必须剃发、单身、住寺。此事从古至今在中国皆是如此,从未更改。

然而,近代闽南地区却增添出 菜姑 这样一种佛教徒。她们带发 出家 ,住寺、素食、单身、有自己的寺院,过着与僧尼相同的生活。关于她们在 七众弟子 体系的归属,以及算不算出家人,一百多年来时有争论,未有准确的定论。

菜姑是闽南俗语,原本应该叫斋姑,就是品行端正、长期食素的单身女子。 泉州佛教协会前任会长陈珍珍居士虽已年逾九十,记忆力却非常好, 因为她们长期吃素,菜与素有关,并且在闽南语中菜比斋顺口,于是大家就叫她们菜姑了。

根据一些年岁近百的老菜姑回忆,闽南最早的菜姑住寺,应该在清朝宣统年间,由泉州南安五塔岩的珠姑首创。当时五塔岩的和尚往生后,寺院无人看守,这位菜姑经人介绍去了五塔岩,从此有了住寺的传统。

1992年,当时在闽南佛学院任教的法清法师,专门对菜姑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他认为,菜姑的形成,与先天教有着一定的关联。先天教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单身、素食,念佛教的心经,拜的是从观音演化而来的老母娘娘。不见男性是先天教最大的特色,她们平素从不与外人、特别是男人来往。在民间百姓的眼里,先天教与佛教几乎没有区别,很多人将两者归于一类。民国期间,先天教逐步归于佛教,它的许多庵堂也皈依佛门,菜姑也由此成为佛教徒。

法清法师在调查中发现,此地有白莲教分支 斋教活动的痕迹,当初斋教成立 菜会 ,推崇吃斋诵经,这可能也是一个来源。除此之外,民国期间一些寺院僧人离去后,由住家清修的女徒管理,她们离家住进寺院,作为庙主,逐步演化成菜姑。

菜姑的来源,应该与朱熹的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陈珍珍说,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誉,自古女子学佛、研理之风较盛。对佛理的向往,造就了菜姑。

民国初年泉州有六大女众丛林 朵莲寺、海印寺、同莲寺、金粟寺、宿燕寺、庆莲寺,各寺住众多则六十人,少则也有三十人,全部是菜姑。 陈珍珍说, 在1949年之前,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个地方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

1928年,弘一大师到菜姑道场讲经,知道这些菜姑长期住寺、精进修行,同时还要耕种自食其力,深为感动和赞叹,特为她们命名为梵行清信女。

早年追随弘一大师学法的陈珍珍,对八十多年前的事记忆犹新。 弘一大师专门为她们作《梵行清信女讲习会缘起》一文,说闽南没有比丘尼,并非憾事。菜姑的贞节苦行,精勤课诵,和比丘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弘一法师所言,菜姑的修行丝毫不差比丘尼,但是在学识方面却差了很多。为此,早在1948年的时候,性愿法师就开办了专门针对菜姑的佛学院 泉州佛学苑。几经周折,经历过1950年的复课,1955年的迁址,1967年的解散,泉州佛学苑于1987年再次恢复。第一学期招收学员六十四名,全部是闽南带发出家梵行清信女,64名学员中没有一个落发的。时至今日,因为面向全国招生和佛教特殊的仪轨,菜姑落发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许多菜姑一心向佛,在佛学院学习时,有些直接落发剃度,有些看着落发的沙弥尼按照仪轨,站班总是在前,以及彻底出家的超然,也随之落发剃度。

原本菜姑以长幼为序,但是年轻的徒子徒孙落发后,成为了比丘尼,地位就比所有菜姑高,不能再向带发的姑太顶礼。早晚功课时,也要走在姑太前面。 陈珍珍说, 有些老人家想不通,也要落发,于是就出现了七八十岁的老菜姑也要落发受比丘尼戒的现象。

落发之后,就不是菜姑了。

阿观姑不想落发, 佛法的重点并不在于是否蓄发,关键在于心,在于修。

陈容有自己的想法, 佛说一切都是无常的,现在我还没决定是否落发,但将来我可能会落发。

关于菜姑教职人员身份的确认,也是宗教管理部门头疼的问题。泉州民族宗教局局长胡晓泉说,根据佛教协会最近的统计,泉州市目前还有菜姑一千二百位左右。她们与僧尼情况不同,很难确认教职身份。 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办法。也许会根据各人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处理。

佛教是智慧圆融的宗教。上世纪初,弘一法师曾对菜姑带发修行赞叹不已,甚至认为 如此更加如法。 带发修行者,如果她们还俗回家,也不会引起俗人对佛法的歧见。如果过惯单身,带发住寺也是一样的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