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从原始哲学论心经

发布时间:2023-02-03 19:19:48作者:佛心网

从原始佛法哲学论《心经》

从原始哲学论心经

一、研究佛经的方法有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史学,哲学,语言学为工具去研究佛经。 第二类“以经解经”,“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第三类则主张综合前两类方法所长,在佛学所谓“五明”的基础上,加上史学,民族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学, 化学,天文学等)的工具去研究佛经。佛法所谓“五明”指“内明”就是经,律,论三藏,“因明’指佛法逻辑学以及雄辩术,“工巧明”是指工程技术理论(或许包含原始自然科学), “医方明”指医学及生命科学。“声明”指语言文字学,以及文学,音乐。笔者主张用上述第三类治学方法去研究佛经,并不意味着笔者已充分把握这种研究方法所需要的广泛的学科知识,而是认为这种治学方法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二、“心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心经”全文译成中文仅260余字。从“鸠摩罗什”到玄装等“心经”翻译家译出的文字,大同小异。“心经”是大乘佛法“般若经”思想之概括,因其文字简约,所以流布极广。是故,研究“心经”对于认识大乘佛法思想是条捷径。

“心经”不是原始佛经,它的文体和内容与原始佛经相去甚远。心经的回遮修法以原始佛经中最古老的“杂阿含经”为例,“心经“不象“杂阿含经”那样,以 “如是我闻”开头,叙述世尊说教的地点,前因后果。

原始佛经的核心理论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助道品等等;要想阐述的思想是:五蕴无常,诸法无我,离贪离苦,涅槃寂静。“心经”宣扬的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无色……无苦,集,灭,道”等等,实际上它以“空”的理论涵盖乃至取消了原始佛法的基本理论,并且否定了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 下文将细论“心经”义理)“心经”明明是对佛法原始教义之否定,却又偏偏被后世佛法界推崇供奉,这种奇特的现象,必须要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才能明白。

释迦牟尼是生活在公元前四,五世纪之间的人,他以口讲,行游的方式传教。虽然他有伟大的感召说服力,教化力,然而在他生前,信徒的数量并不大。相传他圆寂后的当年首次结集经,律,与会比丘约五百人。这与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相似:时代相近,传教的方式相近,信众规模相近。

三、“心经”对原始佛法根本原理的背离

什么叫做佛?佛这个名词,在古印度语言中意思是“觉行圆满的人” 觉是觉悟,智慧。行是行为,修行。觉行都达到完美境界就称为佛。现实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完人呢?我的答案是:我未曾知,未曾见过。或者有佛法徒认为,佛是完人,或者有基督徒认为耶稣是完人,但是,宗教信徒的企盼往往在原始宗教典籍中也难找到根据。在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稣生平的记载是很片断的,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怎么受教育的,怎么成长的,都缺乏记载,我们无法了解他的全部人生,所以无法判断他是否完美。如果把一个人的美好的故事记下来,将它的其他绝大部分的人生经历隐去,我们可能因此推断他是完人吗?

释迦牟尼在论“佛”的概念时,用了“名为佛”这个说法,有位外道问他,“什么叫佛?是父母传制的名吗?是婆罗门制定的吗?”佛说偈回答:“佛见过去事,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事,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修应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见《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百节,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从这段原始经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佛认为:1。佛的境界是要通过修行实现的。2。即使如此也只是“名为佛”而已。

四、“心经” 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没有阐述“照见五蕴皆空”与“度一切苦厄”之间的逻辑必然性。众生一切苦厄,从原始佛学教义来说,是众缘所生,此有故彼有,它不能因为某人某菩萨“照见”就消除,就超越,就出离。

从原始哲学论心经

“空” 的含义,在大乘佛法中,阐述得非常繁琐,玄妙。但是在原始佛学中,“空”的含义很简洁切实,那就是“无常”,“无我”,故说“空”。

从原始哲学论心经

五蕴,即色,受, 想, 行, 识,本来“无常”“无我”, 本来“性空”,与照不照见无关。

“苦厄”既是人类之主观感受它又是自在之缘生。有苦之缘起,就有苦之感受,“观照”可以让人理解苦厄,但是不能够消除苦厄。

五、“性”“相”不分, 宣扬“玄学”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将事物的“性”与“相”混为一谈。色,是指事物的相。万物因事物的“相”而可以区别,可以感知。佛所说“空”,是指万物有共性,“无常”“无我”,即“缘起”和 “缘生”之义。(见<<杂阿含经>>杂因颂第三。卷十二,第二百九十七节佛说大空法经)

万物没有独有之“空性”。 空是万物的共性,“空性” 是整个宇宙整体的本质性,它是不可分割的。“相”是各各自异,万物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相,相不是永恒的,它是随缘,刹那生灭的。它不存在于“时间”里,它只存在于“时刻”上。

在后文中,不知“心经”是翻译之误,还是原说之误,它错用了一个字,令全文说理不通。千百年来,学佛的人跪拜在“心经”面前读书,未能在理论上纠正它,或者用文字游戏去掩盖它,“文字游戏”的另一种说法,就叫“玄学”。

“心经”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这句话中的“相”字应该改为“性”字。因为“空”不是“相” 而是“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