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净慧法师讲解心经

发布时间:2023-01-31 17:49:30作者:佛心网

净慧法师讲解心经

诸位仁者: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净慧法师讲解心经

佛住世时,没有这部经;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期间才有。当时他走了三天三夜、断粮断水,后有野狼跟踪,在这种情况下体力不支昏倒在地,他最后一念是“我必死无疑”。当再次醒来时,却看到一位老者在他身边,而且给他备足了干粮和水。唐玄奘问老者是谁,老者给他讲了这部心经。当他再想细问时,房子没了,老者也没了,这时在空中,观世音菩萨显像。唐玄奘法师把这部心经带到古印度后又传回中国;所以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说。上述内容,是根据一些资料记述而讲。请不要争论,我未作考证,不影响经义内容。

一些人对“化身”这个概念理解的不准确,认为“化身”就是“化身”。请问:“化身”是以什么生命状态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界起什么作用?它的实相是怎样的?这在佛经上没有。没有证悟的人判定不准确。谈到化身的同时,就有“法身”和“报身”。这是在佛教里常说的“三身”。都说“佛正法住世”,却无人理解“住世”的真正含义。因为佛说的法,普通人做不到;佛的智慧,用满天下人的思维,也思维不了。

什么是佛的“法性身”?《华严经》是佛说给法身大士的,这是方便说;准确地说,是化身佛说给化身菩萨的。天龙八部、释梵天王、天众是报身众生;《华严经》不能说是佛给人说法,应该说是佛给众生说法。总的来说,欲界天天王是报身菩萨;进入色界、无色界的天王是化身菩萨。这是我观察证知,若有因果,我自承担,与诸位无关。佛法既深妙又很简单,这种说法在经书中我没看到过。我们就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当中。法性身是“愿力成就”;是一切能量的本源;是一个轮廓、范围,也可以说是世界涵盖的能量的总和。这里的一切是毗卢遮那佛的本源功德。这种法性,是一种能量,不是想象的。比如这个院子、房子里什么都有,这些都是修证而成就的,是证得来的。没有几大阿僧祇劫的修证,是成就不了的。“报身”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得到享受的也是主人。“报身”是“功德成就”。“报身”一定是在“法性身”之内享受,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是报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成就才能带动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各位现在都是报身,“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自己的“报身”修不出去,永远也没有化身成就。报身佛是“乐”的主人,是世界的宰主,是正定享受,是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整个娑婆世界,包括天王也受之约束。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化身以两种形态存在于世,一是示现不同众生的形体而存在;二是以无影无形,以光能的形式存在。前一种好理解——观世音菩萨可以化身为一个出家人来这个世界,大势至菩萨可以化身一个在家人到这个世界。另一种不好理解,有修证功夫的人,或者乘愿再来的人不怀疑,因为他们可以见到,或者有的可以感觉到,有人听经闻法时感到身体发暖、清凉、有光等现象。化身以这种生命状态存在的时候,可以化三十二相,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又没有形像。真佛无相——不是以肉眼看到或肉耳听到的。这个世界也有证得化身成就的人,乘愿再来。观世音菩萨可以化佛身度众生,可以化三十二相度众生。为什么一些有化身成就的人还要修呢?十地菩萨只能以十种身度众生,不能以“佛身”化度。区别在于,十地菩萨成就了有限的功德。释迦牟尼佛虽然肉身入涅槃,但佛还在这个世界住世,你若修得有本事,佛可以每时每刻赐给你另一种能量。当你拜释迦牟尼佛舍利时,右绕三匝或七匝,佛就能赐给你能量,让你感知到。佛名义上灭度,但实无灭度。

前面介绍了“法身”、“化身”和“报身”的关系。声闻、缘觉只是请长假,是名义佛弟子。佛在说《楞严经》时,谈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里非常奥妙,有的法师讲法,只是佛怎么说他怎么说,这样的“法师”讲的是“佛话”,用“佛话”去攻击有证悟的人。这样的人是“增上慢人”,没有真修实证,没有他自己证悟的话。声闻在修证过程当中,修到三果罗汉圆满时,没有发菩提心,直接进入到四果罗汉,就在相应的那层天享天福,而没有往生到其他佛国土去。由于这些人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没有往生到其它佛国土去;从实相上讲,声闻,缘觉只能在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国土成就。所以,声闻、缘觉是名义佛弟子,不究竟,没有成就自己的法性身,就没有成就自己的佛国土,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会堕落。只有发菩提心,往生到极乐世界,往生到兜率内院的菩萨才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法身和化身。但是,声闻、缘觉是这个世界修行人的皈依处。因为修行必须从小乘学起,菩萨都是声闻、缘觉发菩提心修行而证得的;就像我们上学一样,大学必须从小学开始。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根本原因是要成就法身和化身。看吕祖(吕祖是皈依弟子)的书上“僧道一般同”是什么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是“钝根阿罗汉”的境界,道家称色界与无色界天仙的境界。他们定力极高,可是他们与声闻、缘觉一样,要办什么事情,必须亲自过去;而菩萨化身过来就可以,报身不用来。这种情况就是“智慧不足”。为什么智慧不足?基础是功德不足,只能成就有限的功德。因为每尊菩萨的成就,都不是在一个佛国土成就的。诸位要知道,一定要成就报身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国土。再深一步讲,只有圆满七地菩萨,具足化身成就以上的功德;才能有法身成就。讲心经应明确这些义理,有助于理解经义。诸位不用再从理论上探讨这些没有边际的事情,有些是实证得知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淺釋】

“般若”是“智慧”,经名是“心到达智慧的彼岸”之义。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心到达智慧的彼岸还不算,还要到达无极限的程度”。“波罗蜜多”是“无极限”、“没有边际”。“般若波罗蜜”是化身成就的菩萨说的到达无极限彼岸的智慧。为什么菩萨用化身说?化身菩萨为什么要说这部经?佛教把禅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开始就说禅定。不但要进入禅定,而且还要进入深禅次定。什么是“深禅次定”?定境无边际,禅、密、净都有,净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你的身体各器官没待着,你的思维满天下乱串,你能说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吗?处在一种“定”的状态,只有在“定”当中,才能观察到你想象不到的实相。必须是深禅次定,才能观察诸佛境界。

“般若波罗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过禅定才能得到的,没有禅定功夫,没有这种境界就到达不了彼岸。离开禅定说“念佛回家”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有为的。净土宗证到念佛三昧,等于禅定。

禅定的境界什么样,“色、声、香、味、触、法”不起作用。佛说“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你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绝不会用音声、燃香供养等有为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禅定的时候,一切皆是有为造作,不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五蕴思维在想。一些学佛人,几十年不入道,只研究理论,不依法修行,不进入禅定,只是做表面文章。正如一些法师讲的,以水济水,水越发越大;以火济火,火越烧越旺,去除妄想无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教真相。达摩祖师问他的弟子,“你们从我这得到什么了?”众弟子大多用语言回答,自称如何如何,只有一个弟子不言语只磕头,他才真正得道。用音声、言语,道就断了,因为那是虚妄有为的。进入禅定境界,没有语言。没有达到定的境界,很难逃出火宅。有人会问:“我们修净土的还有没有可能成就?”光念佛号不去静坐,成就是以后的事情。但现在还是要从当下做起,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身体。我怎么哄着你都不如你踏踏实实去坐,今天坐一个小时,以后就少坐一个小时,只要坐了就不会空过,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脑子的念头多啊,念头就是身体五欲的需要。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法界中物,身体总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离不开外部的世界,听什么染什么、见什么染什么。这个身体本身就是法,但是这个法是颠倒之法,这是有为的身体,功用、妙用都有。性是本源,住法生心,众生随种种法而著种种法生心。所以,有偈云“这点灵光道上来,只因逐妄随尘埃,今君要见回乡路,悟得心经道法开。”学佛证道要从空入手,“他人难用力,自度自家身,智者超三界,愚者生死轮”。自己不修无人代替,看别人吃饭,说别人吃饭,不解决自己饿的问题,他人帮不了你,当你证得空的境界时,才知“往来不相代,你我谁是谁”,这个世界好恐怖,“不觉两泪流”。为什么开悟的人都哭?这些年,这些时间白白浪费,今天才找到回家路,他谁都不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佛,只恨自己,“有岸不回头”。观察自己,“随妄惹尘埃”,随业现像不识面,我们今天租这个屋,明天又租那个屋,改形换态到现在还不知主人公是谁。随业往来,随业现形;今生是狗,来生是猪。你看狗不咋地,你曾为狗,“无始劫来自租屋,至今不识主人公,随业现形不识面,地地道道可怜虫。”这是法师开示众生的证悟语。什么人最可怜?身在六道轮回中,自己浑然未觉;改形换态异新命时,还在感叹现代文明的好。佛教不排斥文明,修证的人,当你证到一定境界能去四王天时,会觉得宫殿很不一般。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原来如此。这真是颠倒的,你都不想多待一会儿。所以,佛菩萨倒驾慈航,来接引我们的主人公。我们的主人公是自性,方便说是神识,是心。把它接出去,不再改形换态,别再租屋子了,这个屋租到期了,“尽此一报身”,这才是我讲这部《心经》要明确的大义:从缘起讲到经名,只是从大义上给诸位略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净慧法师讲解心经

“观自在”,观谁自在?首先是观自己的心自在,观世音菩萨观自己自在。化身菩萨说法,不是肉身说法。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话,不受三界、宇宙法则的限制。智慧没有达到彼岸,福德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自在不了。为什么?声闻、缘觉不行,去不了其它佛国土, 不是彻底的自在,福德慧德不足的人去不了佛国土。观世音菩萨是彻底的自在,十方佛国土,可以随意去化度众生。然后是自己自在,不是别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没证到自在谈不了。我们普通人能不能证到,有修证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体在这个世界,身心每时每刻都享受到极乐世界的待遇,和观世音菩萨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只要好好修行都一定能达到,是可望可及的事情,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我们还修什么?不发菩提心,只成就声闻、缘觉,最后就不得自在。一般人认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那我还修行什么?另外,十地菩萨还有一念无明未破,自在有限。只有佛和诸大菩萨是彻底的自在、了义的自在;所以,修行人要累劫修行,积功累德。

概括地说,观自在的第一层意思是观我心自在;第二层意思是智慧到达彼岸的境界,圆融无碍。“智慧的彼岸无极限”,是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地界方位上说的;从实相上说,也是佛的境界方可知晓。彼岸无极限的境界是圆融无碍,其他人都不能达到自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回来到通天河,把经书放到龟背上,最后被掉到河里,这是应了十事九不全之理,现在的法师,讲经说法,都有意无意留个破绽,只是在证悟上不误人。在记忆的问题上可能是张冠李戴,有意无意使的障眼法,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你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样,他不可能把佛的智慧境界全部说出来。另外,有所言说是显,无所言说才是真,你就那么相信语言吗?《金刚经》是一部破相的经,学佛人不执著,从眼下入手,修禅定从当下开始。你静坐三年五年,若想求善知识请教点什么,法师会告诉你;或者当面指出你的问题或其他一些重话,当头棒喝绝不挑好听的说,明明差了,再顺你意说那还是菩萨行人吗?顺你说是误你。

自在智慧达到彼岸,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这是在静坐基础上,进入禅定的境界。经常进入定境的人,和观世音菩萨的不受五蕴束缚一样,不管“色、受、想、行、识”哪个方面,包括自心起的念头,什么都不染著。自己的习性一出来,用一句佛号代替它。一定要知道净念不是思维在念,是体内颈部以下、胸部以上,有一个念佛的,绵绵密密,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规律,大脑一溜号稍有不注意就听不到。一句佛号感知间,这才是禅,才不受五蕴控制,一定要知道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能够净念的人什么状态,走路如同风摆柳,轻飘飘、软绵绵,处于虚空状态,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在禅定中,首先手没了、胳膊没了,最后头没了。佛教有个公案——“我的头怎么没了?”这是什么境界?空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证得的。有人说,那位法师怎么不慈悲啊?不理人啊?要知道,法师跟你说句话,那是浪费他享受的时间,那是法师的身命财,浪费不起。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了,六根不染六尘,这才是到达彼岸的智慧。十方国土自由往来,自由现身,度脱众生,这种到达彼岸的智慧,是一种超世间的智慧。智慧是哪里来的?是修行证得的。境界是观察到的实相。

从空的境界上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从实相上说,“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这是让人在空相上无执著。为什么?由于人“有佛道可成”这一念,是空当中一种执著心,“下有众生可度”也是一种执著心。所以,一定要从空的境界上有那种智慧观照。从实相上说,我们天天在干什么?从静坐开始为了什么?这就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后度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未来的事情,不是现在的事情,是达到彼岸智慧成就后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有种人,一听说“人人是佛”就不修了,就去弘法,在家人有这种状况,出家人也有。从当下开始静坐,从实相上说,上成佛道,成阿罗汉都不究竟,不发菩提心成就不了自己的法身、化身,八万四千大劫后堕落;必须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最后成佛,佛寿无量劫。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不也活八十多岁?我不修行不也活八十多岁吗?那是示现尔。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佛示现的。十方佛国土,无量亿化身,佛寿无量,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说法,佛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随时可以化现。人就不能化现,因为人不能给人化现,不具有化现的能量和智慧。人死有的做鬼,只能让家人有病,消耗别人体能,没有别的能力。 并不是鬼让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人身边,身体就像贴了一块冰,人体的热能就让它吸去,人有鬼秽病就是这个道理。佛能给人带来能量,法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个行字,我没见哪位法师做过详解,都是一带而过,但恰恰这个“行”字是这部经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处。“行”是一切修行的根源,信是道源功德母;若信了不行,那就什么也不是。普贤王菩萨的十大愿王,就是告诫众生要行的。信后众生的一切是从“行”字开始的,没有“行”哪来“般若”?一切智慧是从“行”字来的,那么怎么来理解“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行”呢?

用身体去实践佛法就是“行”,离开我们肉体的实践不算“行”。诵经、烧香、拜四大名山、供养等等不算真行。身体静坐下去,无论你是学什么法门的,都离不开这个事,离开了静坐一事无成,我可以给你下断言。过去有记载,有人念“条埽噶哒”就能念成佛。这样的人确实有,但是特例。因为他傻,什么都做不了,就会念“条埽噶哒”,一念就成。你比谁都聪明,思维那么活跃,你能做到吗?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案例。你让他想金银财宝他不会,而且当你观察到实相时会发现,这个人是多劫修行到这个时候了,你要知道他今生是示现来的。别以为他傻,你最瞧不起的人就有可能是菩萨,你想听什么,他偏不说什么,而说你过失是看你有点造化,点你三言两语重话,你有什么缺点怎么怎么地,你要不识人的话一错就是几十劫过去,最后绕了多少生多少世空过。因为一个“行”字特别关键。听完心经,我们也去“行”,多大岁数也得“行”。大迦叶尊者八十岁开始“行”头陀行。你看那位法师修得很好,你一天也没静坐,他密行几十年了,你知道吗?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都行多少年了。有的人拿着《楞严经》衡量周围学佛人,我讲你连一果罗汉都对照衡量不了;因为佛经说的是四禅天以下的境界。

学佛人从当下开始身体力行去坐,有坐就有证,没有证是颠倒的,随众生业报而颠倒。这个世界是幻化的,是颠倒的。我们内心想的随众生业报颠倒,外边所做还是颠倒的,一天不坐,用颠倒知见衡量这个,能衡量的了吗?佛早已证知了这个公式,人却不会用。而用人的颠倒套用这个公式,标准已经失衡,相去甚远。从静坐开始启修。观世音菩萨现的像是结跏趺坐(多数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在给我们说法,铸成铜像来给我们表法。十方诸佛坐道场,不是站道场,一定要明白结跏趺坐的目的。只有我们去行坐了,才能进入禅定,有定的境界,智慧就自然证得。说来说去,那只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永远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有人问,有的法师教我们去做善事,你怎么教我们去静坐呢?我讲讲静坐和做善事的关系,不去坐的误区在哪里。有人不知道不了解这个法理,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做善事就能成就。我要告诉诸位,做善事不能代替静坐,善事和静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静坐功夫的人,再去做善事,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稳固;不用担心张三会整我,李四会害我,处处是善缘,无需受良心的谴责。做买卖的为挣钱缺斤短两,你不怨他;自己说过话办过事心不安,你往那一坐就业力现前。不学佛的人,觉查不出来过失。做善事帮助人,周围都是善缘,心情非常愉快。看见要饭的要供养,谁有事能帮一定要帮。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静坐,只为得到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否则的话,你刚一坐,老婆就七三八四的叨咕,你能坐住吗?在寺院有人骂你三分钟,你不起来跟他吵就算你修行很好了。没有一个做善事而得的好环境,我们怎么能顺心修道呢。过去人修行一段时间就去住茅棚、到山洞闭关,就是为了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在家人,从做善事开始,有的修塔造庙,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围的人,用善巧语言,什么活都争着干,得到一个好的修行环境。怕就怕有人一边干活、一边叨咕;一边干活、一边埋怨,结果修行环境都被破坏了,别人还不理解。有人认为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静坐了。我曾遇见三位出家人拿着佛像挂坠在大街上要与一位居士结缘;我问出家人这是干什么?出家人说,要度众生就得做善事。我又问“生死事大,做善事就能了脱生死吗?释迦牟尼佛就这样告诉我们的吗?”那三位出家人听后,施礼而去。出家人谦虚的很,在家人也应这样。要知道只做善事不能了脱生死,这只是辅助条件,是给人静坐念佛创造一个方便条件。做善事来自于自己的善言和善念,从心里培养,善念是根,不能做违逆自己良心的事,处处以佛心、菩萨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张口说话平平常常、非常柔软,谁听了谁高兴,不说讽刺和挖苦人的话,千万别有“我为人师”想,别总想去教别人;要想“我处处都不如他人”。我劝人穿点破衣服,干点粗活儿、累活儿,自己调转调转,体会体会,我高贵也和别人一样,去掉我慢心;若天天夸夸其谈,都是一些文文的说教,就把朴素的善念给忽略了。善念就是这么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说话让听的人都高兴,不伤损任何人,这是讲在家人怎么培育善念。这时才能有善言,让人听你的话生欢喜心。但善言和修道的“棒喝”是两码事,大多数众生根基不够。有人说这个师父挺好的,总也不批评我,我说是因为你不值得批评。举个例子,某家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天天干活,还挨父母的批评,依你们看,还是什么也不干的那两个好,但当家有大事要担当的话,父母肯定找那个天天干活的孩子去。你别看他干活出错挨批评,这是帮助他圆满呢,受到严厉的、狠狠的批评的一定是可造之材。

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欢迎,各处神灵、天人都欢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师,天人不佩服,怎么能成天人师?修行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养,不是这个人厉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令人佩服;有修为的人,大仙(鬼秽)见了就害怕、就给叩头。有位居士虽然没有一点文化,却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让大仙高高兴兴地离体。善心感天动地、龙天护佑、大慈大悲,聪明里面无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静坐产生禅的辅助条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标,静坐产生禅是证悟之本。标本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事情。一个修行成就高的人,一定说人话、办人事,把一切佛法都渗透到言行当中,化成无声的语言做出来,这样才令人佩服。所以,行非常关键。“观自在菩萨行深”关键在这个“行”字,离开“行”就没有下文,只有“行”才能进入禅定,只有“行”才能产生智慧。我们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面、是标,发菩提心到三果罗汉圆满时再发,在禅定之前可以去静坐,去住茅棚,然后再到世间去“行”。

一个“深”字,怎么来理解。是“深”就不是浅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只有到达深禅次定的境界,才能到达彼岸。进入一果罗汉是浅禅次定,一地菩萨是中禅次定;到达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时是深禅次定。深禅次定的表现是时间很长,可以几劫、几十劫坐道场,阿弥陀佛十劫坐道场。浅禅次定的表现为,走路可以禅定,吃饭可以禅定,看电视也可以禅定,气脉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里一句佛号绵绵密密,持续十分钟左右。有修行功夫的人,行、住、坐、卧都可以进入禅定。三车和尚的公案,别人看他似在睡觉,不知他可以睡中进入禅定;有人躺在那里却睡不着,夜不能眠,睡不着还闹心。有的人做梦,说给我解释解释,这是凡夫一个,还谈什么证悟!别看人睡觉也打呼噜,睡一宿只觉得像几分钟一样,进入禅定,享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快乐。这是学佛的人百分之百能达到的境界,谁实修谁就能得到这种禅定。

“般若”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智慧”。从广义上说(或者从大的方面说),从一句南无佛开始到成佛的那一天,整个过程都是“行般若”的过程。修行人虽然乞食化缘,一句南无佛号,开始进入般若状态,开始自觅“衣中珠”。有人感觉念佛号时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里装,那是我们平时经常念南无佛得来的;狭义的“般若”,是从新发意菩萨开始直至成佛的过程。人和人不一样,各有各的因缘,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就品位菩萨,看自己坐的怎么样,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积功累德的过程。例如,人从幼儿园开始(有的是胎教)的整个修学的过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个人在深山里出来就是博士后,从开始到有结果的过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功德圆满时了见佛性,智慧是自性具足。修行过程当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过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让人贪著;智慧是超越人思维的灵感,是一种觉知,是神识本身具有的,是自性本身具足的能量,是万能的本源,也是彼岸无极限的。整个宇宙是法性身毗卢遮那佛在那支撑着呢。这个世界是五火神下界,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着,这都是禅定当中依靠智慧所观察到的。四果罗汉能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内的事情,佛能超越,这才是彼岸无极限的智慧。什么是方法(技巧)?佛教认为是“善巧方便”。具体的说,就是根据什么人讲什么法,是智慧的显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讲“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我们现在不具足,那我们世间人应具有的智慧是什么?我问一个人“什么人最有智慧?”能找到什么人最有智慧,就知道什么人最愚蠢。如果光在理论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个人没能答出。我告诉他,“欢迎别人帮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欢迎批评你的人,微笑面对天天给你出难题的人和说你不好的人,能做到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绝别人帮助的人最愚蠢。”你学佛别人帮助你,说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见障”很严重,你能接受吗?观世音菩萨化成一个乞婆,到你跟前考验你,你能接受这种反面帮助吗?张子房他师父让他拣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地把鞋递给师父,他师父才把治国之术、治军之术传给他。所以,拒绝从反面帮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经常从反面给你提出意见的人,让你时时注意克服自己的过失。谁要是说你三言两语,你就脾气来了,嗔恨心上来了,能说你有智慧吗?说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谁要是批评你,正是从反面帮你。佛说提婆达多的例子,正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对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对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没智慧,而且后果很可怕;若是还不改,将来地狱会帮你;你不是好嗔恨吗?让你脱生成毒蛇、毒虫等,非得把你的过失矫正过来;你有能耐你好斗,就让你脱生成修罗,让你天天打架直至业了为止。学佛的人不拒绝任何从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见,而且还要热烈欢迎、由衷感谢、欣然接受。你帮助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帮倒忙。有的人不知道对方是什么状况,也不知道他的根基怎么样,就劝他学佛。我们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个人根基不够,若劝他信佛还会落埋怨。

智慧和德是什么关系?智慧是功和德的结合,慧德和福德的结合才是功德。什么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条件。若证得品位菩萨、品位罗汉,本身就具足那种功德,有这个功德才是真功德。做点善事也不说,做无名英雄;帮助他人不被人知道,这样去帮才是真功德。若做些善事,恐怕别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转,就变成了所谓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普通人说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对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爱,对邻居能帮的帮,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损人利己,做官有官德,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不光说不练,不坑害老百姓等,这样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