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大宝法王心经念诵

发布时间:2023-01-23 17:41:09作者:佛心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为什么经典要命名?

这次所要讲解的这部经典,名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首先,每一部经典为什么都需要取一个名字呢?《入楞伽经》中,提到了关键的原因:

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

意思是:世间的人为了掌握事物的内涵,都会习惯取一个名字;特别是在经典的命名上,更是能够帮助一般人,掌握经典的内涵,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因此所有的佛经在一开始,都会取一个名字。因此这部经的经名,和它的内涵,是相呼应的。

在经典命名的方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做法。例如,以经典的「颂文数量」来取名的,再来是用「作者的名称」来命名的,还有用「声韵学」来命名的,再来就是用内容来命名,这部《心经》就是用内容来命名。

解释经名:正确了知到彼岸的心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接下来,我想对于《心经》的经名,先做一个字面上的解释,再来说说他的内涵。《心经》的名称,中文是由八个字所组成的。而在梵文当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呵哩娜也」,字意分别如下:

一,般:意思是「正确」。

二,若:意思是「了知」。

三,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四,呵哩娜也:意思是「心要」,也就是「精华」的意思。

将以上各部分结合起来,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平常会说成是「智慧」,但是「智能」这个词,现在太普遍被使用了,容易跟世间的「聪明才智」搞混。因此,这里我们使用了唐朝的三藏法师义净的翻译,他将「般若」两个字翻译成「正了知」,这个翻译也跟藏文的「些若」比较接近,解释起来也比较容易。

以上是对于经名的字面解释。接下来是内涵的解释。

首先,「正了知」当中的「了知」,也就是「认知」的意思,包括了三种认知:

一,世间错误的认知;

二,出世间声闻与缘觉的认知;

三,如来的无上认知。

正了知:就是「佛的认知」

这里的「般若」,是指当中的最后一种,前面两种并不算是究竟的般若。

接着,「正」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有最殊胜、最好的意思。这种认知,胜过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其他的认知,所以是「无上的认知」,指的也就是「佛的认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也就是要把「一切圣者菩萨的认知」归类在三种认知当中的哪一个呢?圣者菩萨,也就是登地菩萨的认知,其实可以称为般若,因为他的认知,相似于如来的认知。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里所谓「最殊胜的认知」,指的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到彼岸:分「能到」和「已到」两种

再来,解释一下「波罗蜜多」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到彼岸」。「彼岸」指的是涅盘,而「此岸」指的是轮回。

「正了知」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称为「到彼岸」呢?因为它就像是一艘船筏,能够帮助沉浮在轮回大海的众生们,前往涅盘大城的彼岸,因此称为「到彼岸」,也就是「波罗蜜多」。

「到彼岸」又有两种解释:

大宝法王心经念诵

一,能到彼岸的工具:有学道般若

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就是「有学道」这个阶段的「般若」,有学道这个阶段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正在前往成佛道路上的菩萨」的「般若智慧」,它能够令人到达彼岸。

二,已到达的彼岸:佛地般若

指的就是「佛地」,提起「佛地」,想起哈利波特的佛地魔,心太乱了,「佛地」也就是最终「成佛果位的般若」。以上这样的说法,是根据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释》的说法。

实际上这里所讲述的「般若」,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但是,还有几种事物也可以被称为般若,例如:「自性般若」、「经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

(一)自性般若:指的就是空性。

(二)经般若:指的是阐述空性的大乘经典。

(三)道般若:是指圣菩萨众的智慧。

(四)果般若:是指佛陀遍知的智慧。

但是以主要的般若来说,一般是指「果般若」,因为,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彼岸。而前三个般若呢,也可以被称为是般若,但并不是最究竟的般若,因为还没有到达彼岸。以上这样的说法,是出于陈那论师的《般若八千颂精要》。

■译者简介

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这部经典是由大蕃国(蕃,读音播,即古西藏)三藏法师管法成,从藏文翻译为中文,并且保存在敦煌石窟中的版本。

法成译师,是一位藏族译师,是少数精通中文、梵文与藏文的大师。他曾经将像是《瑜伽师地论》、《大般涅盘经》等等论著,从中文翻译成藏文。尤其是他所翻译到藏文,由西明圆测大师所写的《解深密经释》,更是藏传佛教学者研究唯识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

据说,他也曾经将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品的《大般若经》,从中文翻译到藏文。总之,他是一位极为少见的大学者,民初学者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法成大师对于吐蕃(即古西藏)的贡献,相当于玄奘大师对于中国的付出。」

接下来是「正说经文」了。这里将经文分为八个部分,就是「序」、「时」、「眷属」、「因缘」、「问」、「答」、「顺说」和「随喜」这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

首先,「序」指的是这部经的第一句话:「如是我闻」。

如是:这样而已

「如是」就是指此经,听闻此经的经典结集者,将他所听闻到的内容,就是「这样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部份,并且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记录下来。

「我」则是指结集者本人。总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结集者他自己「闻如是经」的意思。

我:集结者

对于这部经的集结者是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文殊师利菩萨:智友阿阇黎在《心经》的解释中提到:「所有般若系经典的集结者,都是『文殊师利菩萨』」。

(二)金刚手菩萨:在摩诃阇那的《心经注释》中提到:「陈那阿阇黎认为,所有般若系经典都是由『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

(三)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阿难尊者:另外,在龙树菩萨著名的《大智度论》中明确地提到:「所有大乘经典,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尊者一起结集的。」

(四)阿难尊者:在《小品般若经》中提到:「佛告阿难: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汝以身口意业,于今现在供养恭敬,尊重于我。我灭度后,汝当以是供养恭敬,尊重般若波罗蜜。」

在《般若八千颂》的第二十八品,和第三十二品当中,佛将《般若经》嘱咐给阿难尊者,由于这个原因,解脱军阿阇黎主张:「大部份的大乘经典,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完成的。」狮子贤论师也提出过这样的说法。

然而,清辨论师在他的著作《思择炎》当中,提到:「声闻不能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因为大乘义理并非他们所能理解的。」因此,对于阿难尊者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种说法,提出了反对。

可是,在《大法鼓经》中提到:「释迦牟尼佛要求迦叶尊者保护大乘经典。而迦叶尊者也曾经指定阿难尊者,负责进行了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因此,作为同样是声闻的阿难尊者,也可以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总之,这部经典的集结者是谁,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如果是共同集结,有时出现文殊菩萨名字,并不代表其他菩萨或阿难尊者没有参与过。

闻:直接听到

「闻」的意思,表示了集结者在集结时所宣说的内容,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单纯地将听到的内容如实地说了出来。同时,更是在强调,集结者是直接听到了这些经文,而不是间接听说的。

「如是我闻」的「如是」是指什么呢?是从「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到「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之间的整部经典内容。以上是八个部份中的「序」。

第二部分:时

大宝法王心经念诵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一时:时圆满

「一时」指出了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这里包括几种意思:

一,难得:第一个意思是:由于这部经只被听过一次,不会重复地被听闻,因此它有「难得」的意思在里面。很重要的事情佛陀只会说三次,说三次不听时,金刚手菩萨,类似佛陀的保镖,如果佛陀说三次你不听,金刚手菩萨就会用金刚杵来打你,他的金刚杵非同小可,一打下去可能你就糟了,反正很重要的事情时,佛陀会嘱咐三次,不会说第四次,因为三次听不下去时,讲第四次也没用。

大宝法王心经念诵

二,智慧:第二个意思是:「一时」代表集结者很有智慧,因为他只是听了这么一次,就能全部将它记下来。

三,时圆满:「一时」还表示了五圆满当中的「时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所谓的「时圆满」,是指讲说这部「法圆满」的深奥经典当下,还同时圆满具备了「大师圆满」、「处所圆满」、「时圆满」和「眷属圆满」共四者,因此表示五圆满中的「时圆满」。

薄伽梵:大师圆满

「薄伽梵」这个词在梵文里有很多种意思,因此古代译师们保留它的梵音,而不翻译出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义多故不译」。

这里的「薄伽梵」,指的是佛陀,也就表示了五圆满中的「大师圆满」。薄伽梵若翻译成中文,又称为「出有坏」,因为一切诸佛都超越了轮回和涅盘两边,所以称为「出」。佛陀又具足「断德」和「证德」两种功德,所以称为「有」。然后他也究竟摧坏了「二障」或者「四魔」,所以称为「坏」。弄不好,佛陀变成坏人了。因此,佛陀被称为「出有坏」,也就是「薄伽梵」。

因为在印度,「薄伽梵」一词被使用得很广泛,例如大自在天等也用此词,因此藏文在其后加上一个「de」,代表超越世间神的意思。

王舍城:处所圆满

此处的「处圆满」,就是「王舍城」。据说,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位于拘尸那罗,但这个首都一再受到非人的影响而导致火灾,国王最后实在忍不住,召令全国说,全国同志,「以后谁的家里起火,那就搬到清凉寒林旁边去盖房子住。」意思说你要搬去寒林去,谁家起火要被惩罚的意思。

没想到说完之后,第一个起火的,就是国王自己的宫殿。因此他就将宫殿搬到了清凉寒林边,此城因而取名为「王舍城」。

而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到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主张:曾经摩羯陀国的某一任国王,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得很特别,他有一个头、两张脸和四只手,他有很多故事,暂此先不提。他长大之后,勇武有力、晓勇善战,他将当时一万八千个国家的国王,都囚禁在这个摩羯陀国的首都当中,统治了整个印度,因此这个地方被取名为「王舍城」。

另一种说法谈到: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当时有一位广车国王,他的父亲因为反对祭祀天神时杀生,因此受到外道诅咒,所以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入到了地底。广车国王继位之后,心想:「如果我统治这个地区,因为父亲陷入地底,将会有很大的罪过。」所以决定迁移首都,最后定都于五座山环绕的一个盆地当中,并将这个首都取名为「王舍城」。

鹫峰山:处所圆满

这里的经文当中,同时提到了「王舍城」与「鹫峰山」两个地方,是为了表达出圆满包括出家与在家的二众弟子,代表当时佛陀说法时,僧俗二众都在此,代表伍圆满中的处所圆满。

这座山名为「鹫峰山」的原因,经论中有几种说法,前两种说法出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记载:

一,山形如鹫: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如同秃鹫(秃鹰),所以称为「鹫峰山」。

二,鹫聚之山:在王舍城的南方,有一座尸陀林(坟场),许多的秃鹰都会到这里吃腐尸,最后再飞回这座山上,所以称为「鹫峰山」。

三,世间菩萨如鹫聚集:在其他的经论当中记载,其他世间的菩萨们会如同秃鹰聚集一般,飞到这座山上,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说《般若经》,因此称为「鹫峰山」。

在大乘佛经的「宝积部」当中谈到:「当这个世间毁坏的时候,这座山也不会毁坏。」

第三部分:眷属

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在陈那论师的《般若八千颂精要》中说:「我说有大师,眷属证境时,结集为正量,极成故世间,境时咸决定,尊证具足已,知所说为量。」

在大师与说法时间确定的情况之下,有眷属们作为这个法门的证人,才能让说法者所宣说的文字,具有可信度,并且能够让这部经典更加完整。因此,这五种圆满,让具有信心的弟子们,能够进入此经。

「眷属圆满」指的是「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这个句子。

与大苾刍众:阿罗汉比丘

「大苾刍众」(芯刍,后世又音译作「比丘」)指的是声闻乘的僧众,缘觉众应该不会过来听佛陀开示,他们有一点傲慢。一般来说,「苾刍」的意思是指,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也就是得到了佛教圆满出家戒的人。而这里的「大苾刍」,不代表比丘都是胖胖的,而特别指的是开悟的阿罗汉比丘,又是比丘、又是阿罗汉。

「众」这里指的就是僧众。一般来说,聚集了四位比丘,就可称之为「僧众」。在梵文当中「僧伽(SANGA)」有「不会被外力所分裂」的意思,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和合」的意思。僧众不是很容易阿,不会被外力所分裂,这不是很简单。

以上就是大宝法王法师讲解的心经了,其实我们修行心经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法师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心经的意思是什么的,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修行,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