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心经正译(下)

发布时间:2022-12-11 19:29:36作者:佛心网

6.“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有觉必明,明乃是觉,也即是本经中的“照见”与“观自在”之义;无明就是临事昧心,其观不能自在也。心经咒怎么念十八界构通内外诸色,合和而有大千物事,凡所物事在十二因缘推动下的深度演化称为老,十二因缘演化的一个完整过程称为死,持续不断的一个又一个的完整过程称为轮回。“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说的是如下之理:凡所物事在十二因缘推动下的演化进程,没有不能被观照悟解的;想不留余地透彻地对演化进程进行观照悟解,也是办不到的;凡所物事没有不深度乃至完整地卷入十二因缘推动的演化进程的;十二因缘推动的演化进程,也非弥无所缺地卷入净尽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道出了科学探索(认知过程)的无限性,道出了佛法的真理性绝非终极的、静止的、至步不前的,与金刚经中的“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具有呼应关系。一些外道攻击佛法的真理性是终极的、静止的、不再往前发展的,那是他们不能悟解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之正义。

心经正译(下)

“无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道出了佛法学习的必要性,也道出了修行解脱的真实性。一些行者在其实践中,借口“万般任运皆自在,不擒不纵是正行”,便整日地闭着眼睛张着嘴盘腿而坐,闻思的功夫完全弃之不顾,以为这样便能于不知何时的哪一天,突然灵光一现,解脱便从天而降;这就是由于不能悟解心经此辞之正义造成的。实修时也有一些类似“三大阿僧祗劫”的说法,显然与禅宗、密宗及某些净宗人的修行实践相矛盾;这个矛盾是只注意到“无无老死”,而没注意到“亦无老死尽”而造成的,也是没能悟解心经正义的后遗之症。

7.“无苦集灭道”

心经正译(下)

“苦集灭道”被称为四圣谛。什么是苦?有求皆苦。什么是集?形成苦果的各种因与缘汇集的方式和过程,称为集。什么是灭?针对形成苦果之因缘的方式与过程,采取的使苦果灭失的方法称为灭;一般说来灭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随其任运,因缘散尽,苦果自灭,这个灭法,没有后遗症,是物事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类是采取人为的主动干涉,或使苦果在某段时内无法形成,或使苦果提前灭失;前者之例有世间的未雨绸缪,出世间的远离恶缘等;后者之例更多,例1,依法华经的观点,众生最终必佛,如此一来,各种修法就是对因果运行的主动干涉;例2,社会上的各种犯罪预防,以及疾病的各种医学治疗,都是此类之法。什么是道?各种现象,如苦乐等之形成与灭失的规律就是道。

四圣谛的核心是苦,为什么有求皆苦?譬如人身,本是色空双运的;一旦心中对身体有啥欲求,假如欲求是想使身上某处的小疙瘩消失,身心于小疙瘩上生成挂碍,从而使身心远空近色,失衡于色空双运;身心对小疙瘩消失之欲求的结果,就是小疙瘩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长越大,苦果形成了;其实,在不失衡于色空双运的前提下,心对因缘的运作有引导力,如果发出让小疙瘩消失的愿望后,不再把心纠结在小疙瘩上,任其因缘自行运作,色空平衡运作,即通常所谓之任运,则疙瘩必失心愿必达;不仅是苦,世出世间的各种现象,均是如此。

8.“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智字从知从日,意即日之所知也,之所以强调日之所知,是为了区别昨日之知也,也就是说“智”字强调的是前后两时所知之别也,也就是说“智”字强调的人对物事之间的区别,也就是“智”字强调的是人对物事演化阶段的判断;这样解“智”,慧就晋级到梵词“般若”的段位了。

为什么无智亦无得呢?这就与心的本性有关了。古今大德论心之说,有三个如来藏最为相近,是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实际上,心的本性,比三个如来藏的说法还要幽微,有个“小和尚斩指悟心”的禅宗公案,非常好,很能说明心的本性问题;另外,心非空有不离空有的本性,地藏经谈的也很到位,地藏经所述的心性为“义心如地不是地,无所不藏无所藏”,等等。在心的胜义之性里,没有什么因缘的演化进程让你去判断,所谓的智无从谈起;心的胜义之性,本就如此,亘古未变,在圣不增处凡不减,非从外得,所谓的得也无从谈起。心的胜义性是非空非有,心的世俗性是即空即有;心的胜义性,给出了圣果的终极状态,是世俗性起作用的基础;心的世俗性给出的是众生界的丰富多采,给出了解脱的真实可信性。凡所有情,从其悟解之理的非从外得上,就可以明心脱缚了;“度一切苦厄”,就是从这里说起的。

9.“以般若波罗多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前面诸论,从五蕴色、十八界、十二入、四圣谛、三如来藏、一直到两空有,都是为说明此处之挂碍论服务的,其后之论则是说明心经的德能功用的。此处的挂碍论,是心经的核心之论,是整部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法界圣众情出本初,在此之处走向不同的分野。

寂而恒照的心本无垢净,因挂碍故,晦暗遂生;在心欲复原与晦暗增长的演化过程中,小至四大五蕴大至恒沙情界便生而复灭。心中挂碍,若是持明者的主动选择,挂碍就变成了造化庄严佛的悦意妙用;心中挂碍,若是昏昧者的被动卷入,则挂碍就变成了演化六道轮回的痛苦意业。无论极乐世界还是轮回六道,其实都是同一法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在福报不同的有情面前,显现不同而已,其实都是以挂碍为媒介的心之游舞。

即然“心无挂碍……究竟涅槃”,那么心有挂碍,就得轮回;即然轮回植根于挂碍,那么轮回的主体就是挂碍。(唯识论的学者认为轮回的主体是如来藏,但时有时无的如来藏太过神密,无别于外道的真我,与本来无一物的心性相矛盾,后来又被修证成对业行具有吐故纳新的功能;这样一来,与心经简单的用词“挂碍”无别了。)即然轮回的主体是挂碍,那么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1,分段生死的寿长,就因此而由挂碍来诀定;由此可知,世间俗人,若心无碍,那么其命定将不久。

例2,世人最关心的来世的去向,应有此世后季心中的最碍来定;由此可知,病危之人,若对某有情强烈的关心,那么其后世不想可知。

例3,轮回的主体即然是在有情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于心中的挂碍;那么世间显现为有情的众生,其实原为某有情的心中挂碍,或者生命的本质就是其之所源的有情的心中之碍!更进一步地说,心之世俗性的真空与妙有,在失衡时便产生了挂碍,挂碍是真空转为妙有的产物,生命的本质就是色空双运失衡之产物。知道了这个道理,年轻夫妇在要孩子时,便可通过自己的心碍,对孩子的妍媸聪慧施加干涉,并且这干涉是决定性的。

例4,身心的健康壮态是在色空双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旦心有挂碍,康态中双运的色空便失去了平衡,根据碍心人自己的文化认知,碍挂于六根的何处,其人便在那里生病。(譬如吧,夫妻双方如果对伴侣心有挂碍,传统文化中通常都认为伴侣的存在与生理欲望有关;那么对伴侣的心碍就化现为生殖系统的疾病,尿毒症就是对伴侣生有心碍的典型表现。)一旦心清碍消,化现于六根的病便不药而愈。

例5,挂碍显现出的分段生死的生命,由于心性中色空的平衡运作,对分段生死中身体的表现形式有指导作用。譬如孩童的长大成人,形体的渐增渐大;由成人到老人,形体的逐渐缩减等。由此可知,濒死者的妄心过早地离开形体,其形体将疆死同质于无情之物;濒死者的妄心若对其形体不弃不离,则形体由于外物的停入将逐渐缩减以至于无,俗之所谓的某类虹化即此也。

10.“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由心经的挂碍论可知,众生实源于心,此之古德所谓“心佛众生,三位一体”。凡所众生,习性异故,福报则别;福报异故,认知则别;认知异故,心碍则别;心碍异故,所见则别;所见虽别,法界无异。法界虽一,以般若有异故,心得其明乃至位臻无上正等正觉者,所见迥异。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咒源印,多是梵版;道咒出华,皆为汉音。咒现于口称真言,咒现于身称手印,咒现于意为慧宝,咒现于境为坛城,然则咒以何称也?咒者无它,信诚至极也!心碍至精也!内心对因缘演化结果的无比坚信之表现,即可称咒,无论形式如何,般若即其形式之一也。如前文所述,外现之境源于心碍;因缘难测谓之神,因内心对结果的无比坚信,虽因缘难测,但演化的结果必如所期。对物事演化之理的悟解称明,大明则是彻悟,明心的般若之途是彻悟之大明,其它途径无出其上,不可为比;以般若之途明了心的胜义性“本来无一物”后,尘尽碍消,诸苦无存。

心经正译(下)

“故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河”

有人译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到快乐的彼岸去吧,正果就如此修成啦!”;以前文咒义,此译甚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