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的注解
发布时间:2023-01-29 17:27:30作者:佛心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全经的题目,我们中国人说话爱简单,就叫《圆觉经》。有一篇序在《略疏》前面,叫「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是序文作者的官衔。「光禄大夫」,是唐朝的二品官,但是他还有别名,就像我是「道源」法师,他是「白圣」法师一样。「金紫」,「金」是金鱼袋(玉带悬佩之饰品),「紫」是紫衣,金鱼袋和紫衣是皇帝特别赏赐的庄严品。朝廷的光禄大夫,不只一人,可是别人没有金鱼袋。他把紫衣穿上,再佩上金鱼袋,就比别的光禄大夫光荣。「守中书侍郎」,是唐朝的二品官,「尚书门下」,中书、尚书、门下,为宰相之职务,是一品官,「平章事」,是办理事务。「充」,是担任,「集贤殿大学士」,这是最荣誉的官衔,必须宰相才可以兼任,唐朝皇宫里面有很多大殿,他是集贤殿的主管,这不得了,所以称为「大学士」,一直到清朝还有这样的官衔。这里是讲他的官衔,他是二品官,兼办一品官的事情,并且担任集贤殿的大学士。「裴休撰」,序文的作者,姓裴名休,是圭峰禅师的护法。「撰」,这篇文章是他写的。
看这篇序文就知道,裴休是真正懂佛法的大居士,不但官位高,还有大学问,对于佛法研究得非常透彻。譬如我们现在要出一本书,认识有大学问的人,请他作篇序文,放在书的前面,以增加光荣。作序文有一定的章法,都分二大段,前面一大段叫理序,后面一大段叫事序,贤首国师作《大乘起信论》序,体裁也是这样。将来你们文章作得好,有人要出书,请你写序,你要知道序文的体裁,前面叙理,后面叙事。这篇是《圆觉经》的序文,要赞叹圆觉,直接赞叹圆觉没有几句话,文章发展不开,作文章要找最重要的佛理,所以裴休把一切大乘经上讲本体的名字,都搜集来加以解释。这里要注意;写文章跟了生死成佛道,完全不相干,所以真正修行,不要着文字相。你天天作文章,生死不能了脱,可是弘扬佛法,离不开文字,你不要着相就对了。下面开始讲解序文。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夫」是发语词,「血气」,有血有气,就是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属」作「类」讲。凡是一切众生之类,一定有知觉。没有知觉的,像山河大地、草木、石头、土块,都属于无情。
「凡有知者必同体」,凡是有知觉的,必定有同体的佛性。这就说到佛法上,一切众生都有知觉,各人的知觉不一样。下等的动物,如蚊虫、蚂蚁,都知道贪生怕死,就是它有知觉。蚊子叮你,你一打,它就飞走,因为它有知觉;蚂蚁,你一碰,它就逃命,因为它有知觉。众生的知觉不一样,就是第六识的知觉不一样。第六识是依着第八识起的,第八识是依着真如起的,真如没有两样,同一个本性之体。凡是有知觉的众生,一定是同体的佛性。
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
同体是同一个佛性的体,佛性是什么样呢?「所谓真净明妙」,佛性没有相,真而不妄,净而不染,明而不暗,妙而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同的本体,真实、清净、光明、微妙。「虚彻灵通」,佛性像虚空,融彻、灵鉴(灵知灵觉)、通达。「卓然而独存者也」,「卓然」,超出一切诸法之上。众生在六道轮回,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一时畜生,一切诸法有生有灭,众生所具的本体,高超而不生不灭,不被生死所转动,超出一切万事万物而独存。
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是众生之本源」,这个超出一切万法而独存的本体,是一切众生的本源。一切众生都是从八识来的,八识是真如随缘来的,真如本体,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故曰心地」,所以叫心地,真心之地。为什么叫心地?一切万物都从大地生出来,众生的心像大地一样,能生一切法,是一切众生的本源,所以叫心地。
下面把一切大乘经说到众生本体自性的名词,都搜集来加以解释。佛性就叫佛性,为什么取这么多名词?因为不同的经典,翻译不同,裴休居士认真研究,每一个名词,都有很恰当的注解。
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
「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我们众生虽发菩提心,还没有得到菩提果,必须在佛那一方面讲,就是诸佛得到智果,叫做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法界」,一种依法相,作界限讲,是诸法之界,三乘六凡,连佛十法界,各有其界限,人乘,不是天乘;天乘,不是二乘;二乘,不是菩萨乘;菩萨乘,不是佛乘。二种作法性讲,一切万法都是互相交彻,等于因陀罗网,用一千颗宝珠做成,可以互摄互融。比喻众生各有其相,但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交彻融摄,所以取名叫「法界」。
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
「寂静常乐,故曰涅槃。」《大涅槃经》中,本体叫做「涅槃」,就是诸佛得到理果。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寂灭」,寂灭又清净无染,所以叫「寂静」。「常乐」,涅槃有四德:「常、乐、我、净」,「寂」字配到「我」字上,涅槃的我是真我,是寂灭之我,所以寂静常乐,叫做涅槃。
「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浊」,不浑浊,佛性在染污法中,不被染污。「不漏」,不漏失,佛性是无漏之法,超三界而独存,所以有的大乘经取名叫做清净。
「不妄不变,故曰真如。」《大乘起信论》中,本体叫做「真如」,不妄谓之「真」,不变谓之「如」。「真」是不虚妄,「如」是不变易,它不妄不变,所以取名叫做真如。
「离过绝非,故曰佛性。」离一切过错,绝一切非,佛性哪有过、哪有非?所以取名叫做佛性。
「护善遮恶,故曰总持。」有的大乘经取名叫做「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它护持一切善法,自然有遮止恶法的妙用,总护一切善,总遮一切恶,所以叫做「总持」。
「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法身在缠,取名叫如来藏。如来藏者含藏如来,在众生份上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隐覆之义,它能含摄如来,如来在里面含藏着,所以叫做如来藏。等于一个装七宝的柜子,里面含藏着七宝,隐覆住没有人看见。
「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閟」,音闭,关闭,秘密幽深的意思,「玄閟」,好像玄关,玄旨之关门,很重要的玄妙法门。众生本体之性最高,超越一切法之上,即是众生本具之性也。就是法身住的地方,也就是每个法身佛的住处。《密严经》取名叫密严国,大日如来所住的依土,即法性土。这个法性土,超越幽深玄奥之閟门,有秘密的庄严,所以叫做密严国。
以上把大乘经上不同的本体名词,加以注释,下面说到圆觉。
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
其他的名相,都用一句话解释,这里用了两句话,就知道他注重圆觉、赞叹圆觉,怎么叫做圆?德无不备,谓之圆。「统众德而大备」,把一切功德总统起来,没有不具备的。「烁群昏而独照」,「烁」,光照的意思,「群昏」,凡夫众生昏暗不明。它的光明能照破一切凡夫众生的昏暗不明,使众生不被无明所障蔽,进而觉悟成佛。「故曰圆觉」,所以叫做圆觉。「其实皆一心也」,其实就是众生唯一的自觉心。
作序文要赞叹圆觉,把一切大乘经上说到的本体名词,都搜集来加以注解,在文法上叫「宾」。最后两句,「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叫「主」,有宾有主。「其实皆一心也」,呼应前文:「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就是有知觉的众生,同于一个体,那一个体就叫做一心。
下面文章继续铺展,由一心讲到一法、一道,文章要讲究气势,只赞叹到这里,文章的气势不够,下面再继续赞叹。
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众生不了解圆觉一心之法,所以我才赞叹圆觉一心。你明白圆觉一心,知道怎么叫做凡夫?怎么叫做圣人?怎么在迷?怎么在悟?怎么流转生死?这个关系大了!「背之则凡」,背是背觉合尘,违背了圆觉一心之法,你就叫做凡夫。佛菩萨知道六尘境界,一切法皆是幻化,所以能背尘合觉。「顺之则圣」,你懂得圆觉一心之法,顺着圆觉修行,一定当圣人。凡夫与圣人的差别:一个违背,一个顺从,所以古人赞叹西方:「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西方,不是在十万亿佛土以外,你天天往东走,走凡夫路,你一回头,就是西方。你天天往东走,背了圆觉,回头顺了圆觉,你就是圣人。所以研究大乘经典,乃至禅宗讲的开悟,只要一个字会到心里,马上你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圆觉在哪里?就在你的一心。
「迷之则生死始」,迷了圆觉,你起惑造业,生死从此开始。生死从哪一天开始呢?无始,没有个头。如果有个头,就在你迷的那一天,一迷,你的生死就开始了。「悟之则轮回息」,你一开悟,轮回就止息了。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流转到现在,尽未来际,也没有完,生死无穷。怎样能超越轮转?就在你一开悟:「我的心就是圆觉」,你就是圣人,轮回止息了。因为你起了迷惑造业,就流转生死;今天开悟,不迷惑造业,生死轮回就止息,就是一迷、一悟的关系。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你要求圆觉,要亲切的求证一心,从哪里下手呢?按道理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在事相上仍然要用功,先修止观,因位之上,叫止观;果位之上,叫定慧。由止而得定,由观而生慧,这是最亲切求圆觉的方法。一悟,轮回就止息。不悟,你去求开悟;没有悟到圆觉,你去求圆觉。你们听过《大乘起信论》,六度合成五种行门,最后一个就是止观门,先修止后修观,再修止中带观、观中带止,最后修止观不二,你就得到定慧,这是亲切求圆觉的方法。
「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由止观定慧的功夫,再推广开来就是六度,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六度再推广开来万种行门,你修六度万行,就得了圆觉。
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
「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你把圆觉引进来,当成你的智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你依着本具的真心去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正因;不是依着真心发的都不是正因,你天天修行,因不正不会成佛。《楞严经》譬喻,等于蒸沙做饭,沙子,不是饭的正因,蒸了百千万劫还是沙子,不会成饭。你依着圆觉修行,就是成佛的正因。
「其实皆一法也」,由前面止观定慧,广修六度万行,正智、正因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圆觉法,人人本具的一心。下面接着鼓励我们、警策我们。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人人都有圆觉本体,没有离开圆觉,却不知道圆觉在哪里?我们学佛法依文解义,还有一点点印象,不学佛法,连圆觉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过,这就叫做凡夫。每天依着圆觉穿衣吃饭,依着圆觉上床睡觉,结果跟圆觉不相干,所以叫做凡夫。
「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学了大乘佛法,晓得自己有圆觉妙性,想证得圆觉而没有证到最究极圆满的地位,叫做菩萨。这里没有说声闻、缘觉,因为声闻、缘觉修的是四谛、十二因缘之觉,不是圆满之觉,把他合到菩萨里面,他也是天天修行用功,所证得的只是圆觉的一部份,没有极得,所以不说声闻、缘觉,只说菩萨。
「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前面是证而未极,证到极点,圆满证得圆觉,能持而不失,安住在圆觉本位上,叫做如来。
一切众生都有圆觉自性,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禅宗门下有两句话:「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佛在哪里?每天夜里,你抱着佛睡觉,每天早晨,你和佛一同起来,你还不知道佛吗?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可怜愍者,你有成佛的本钱,为什么不成佛呢?所以自己要回光返照,好好用功修行,不然真是空过光阴。身为人,你不修行,裴休大居士也没有办法;你有资格成佛不去成,十方诸佛对你也没办法。
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
「离圆觉无六道」,圆觉是一切凡圣的本体,要是离开圆觉的本体,没有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是真如不守自性,随缘生出来的,《大乘起信论》叫真如,离开真如没有六道。
「舍圆觉无三乘」,「舍」字跟「离」字一样。舍离了圆觉,没有三乘圣人,这里把声闻、缘觉包含进去。圣人知道六道凡夫的苦恼,要求证圆觉,没有证到究竟成佛之前,叫三乘圣人。舍离了圆觉,没有三乘圣人,所以九法界凡夫都离不开圆觉。
「非圆觉无如来」,具足了圆觉,才叫做如来;要是没有圆觉,任何众生都成不了佛,所以没有圆觉,就没有如来。
「泯圆觉无真法」,「泯」是泯灭、没有的意思。没有圆觉,就没有真法,一切法都是妄法,唯有圆觉是真法。
「其实皆一道也」,其实只有一个道,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涅槃大道。认不清这个涅槃大道,永远当六道凡夫;认清了涅槃大道,走到化城,还没有到宝所,叫做二乘人;知道到宝所还有一段路,没有走到尽头,叫做菩萨;走到宝所,这一条大道走到尽头,叫做佛。
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
把圆觉的意义,以及十法界的关系都讲完,再说出圆觉的重要性。「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所证的是圆觉。「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就是为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令众生证得圆觉,没有比这件更大的事了。众生本具有圆觉,但是众生不知道,所以如来说人人皆有佛性,这部《圆觉经》讲人人皆有圆觉,你可以成佛,如来就为这件大事,才出现于世。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修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契经」。「诠」是表显、注解的意思。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是为了诠表圆觉、注解圆觉。
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先后,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
说一部《圆觉经》就好,为什么释迦如来说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经呢?「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但是如来垂留下来的言教,所指示的佛法,有显教、密教,所以经典不同。「立义有广略」,经典上建立的义理,有的广泛地说,有的简略地说。「乘时有先后」,释迦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时间有先有后。「当机有深浅」,如来为众生说法,每一部经有不同的当机者,当机者是甚深的根机,如来说的法就深;当机者是浅的根机,如来说的法就浅,所以不是佛法有深有浅,是因为当机者的根机不同,说法才有深有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当机者必须是上根圆智,如来才能说得究竟、说得高深。这圆觉大法,是一切法的根本,非得有上根圆智的当机者不行,要不是上等的根机,圆满智慧的当机者,对于圆觉大乘之法,怎么能够完全贯通?
「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所以如来在光明藏说《圆觉经》。光明藏是个清净国土,如来在此向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法。从《圆觉经》经文中,你就看得出来,十二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来请问佛,佛就给他们答复。
「密说而显演」,光明藏是清净国土,法身大士都是等觉菩萨,佛给他们说法,不是秘密不传人,因为众生看不见、听不懂,叫「密说」。佛在光明藏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了以后,就流传到世间,显明的演说给众生听。「潜通而广被」,十二位法身大士,由密说而潜通,由显演而广被,秘密就通达,广被一切众生,凡大乘根性,都可以领略到《圆觉经》的道理。
「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宗」者本也。由这十二位法身大士,来印定如来说的圆觉大法,是一切经的根本。
讲到这里,理序讲完了,接着讲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