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悟显法师:众生不能谛信,不能万缘放下来修行,都是因为夹杂着世间的见解

发布时间:2024-04-17 04:04:59作者:佛心网
悟显法师:众生不能谛信,不能万缘放下来修行,都是因为夹杂着世间的见解

「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真的是和盘托出,全部都透露出来了,《涅盘经》讲:「如来无有覆藏。无有积聚。」连罗汉都无有积聚,不着一法;如来更是无有积聚,无有覆藏,把真实的告诉我们。

可是《无量寿经》讲:「信行者少。」能相信、肯去转变的却很少,所以才恶道不休,在这个世间轮回不休。和盘托出就是全部都拿出来了,所有的宝都送给我们了,可是我们会怀疑,看到其他的宗派,有高深的判教,高深的教理,观门重重无尽,这些观法,想到自己没有修这么难的观门,怕不能成就,就开始怀疑,就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下去,真的行吗?有这种怀疑,就要把它消除,所谓疑能生苦,苦生疑,这疑要怎么除断,其实疑也是一个妄想,你可以用经教来了解,破疑、断疑生信,也可以直接念佛,不必理会。

所以夏老居士讲:「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连根拔除,「到此方知我是谁」。这时才知道你跟诸佛如来完全一样。那大家的怀疑是什么?就是放不下世间,不肯舍,不愿意放,觉得满好的,觉得没有罣碍不行,这就是怀疑,你踌躇不前。佛性就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踌躇不前,认妄为真,放不下转不过来,这就是疑,这一念疑心导致你轮回,让你产生出苦恼的就是这个疑。舍不得放、舍不得转,这是对道理不明白,对于经教不懂的时候,一般人会在那里拼命钻,翻翻这部经,看看那部批注,这个时候应该将经本盖起来不看了,就一心念佛或去拜佛,因为有业障。

纵然让你看到别的书解出来,都还不是你自己真正的体会。「经」是佛清净心流露出来的,不是我们的妄想分别造成的,解义解不通,是没有会心,不要用世间的思想分别来硬解。佛在《圆觉经》讲:「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多诸巧见,巧是取巧,你的虚妄心常取巧,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你要用这个心来解经教,想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对经典不了解没有关系,看一遍不了解无妨,讲得比别人差没有关系,佛法不是要讲给别人听的,而且我们凡夫也没有资格去讲给别人听,但还是要发心。要讲经研教,讲给自己听,自己要转。

广钦老和尚讲:「学经教、学讲经,不是要讲给人家听的,要讲给自己听—反熏」。释迦牟尼佛也讲反熏,熏久了、讲久了,道力就会增长。所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自己要受持,佛讲的读诵是要读经,最起码事相上要读经,常常读,带着一本经天天读,读熟了,你碰到境界,经典自然会提起来,就能转得过你的烦恼、境界,就是因为常熏习读诵、受持,有机会为人演说,为大众、为个人或为小团体,乃至说得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议。

经典上讲,要是能解说一四句偈,或是一字一句,其功德胜过度一四天下的众生成阿罗汉。你看一四天下众生有多少,我们南赡部洲—地球就有六十亿人口,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这四洲—一四天下这么多的众生,每个都证阿罗汉;你为人演说大乘经一四句偈、一句一字,功德超过于彼。

所以要广为人说,要如法的说,自己要懂,一定要如法,踫到不懂的地方有人问你,你就说:我对于经教还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这样子说就比较如法。如果对于经典的道理不明白,平时可以请教先学,或是参考祖师大德的批注,因为祖师有修有证。「经」是清净心显露出来的,用世间的杂染心、乱心去看,是看不懂的,再怎么记,也是读死书,这叫被经转,经经不能互融,大乘经跟小乘经不能互融,这一部经跟那一部经不能互融,那你就是落在文字,落在知见上面。

有句话叫「文字学人」或「知解宗徒」,就因为是用杂染的心在看经,所以会看不懂。那就要去念佛、拜佛、求忏悔,或许过去生多多少少都有毁谤正法,断学般若,无量劫来这些坏事,大家都做过,所以现在遇到经典不能悟入,或是看不懂、没耐心看,这都是过去生毁谤正法,或是障碍人家听闻佛法,有意无意,或是自作或教他作,或见作随喜,看到人家毁谤正法还随喜,说句:「骂得好,毁谤得好」。这一念就造成我们现在听经不能悟入,读经不能契入的一个缘由。

我自己也是这个经验:看经踫到难处就去念佛、去拜佛,发忏悔心,确实要这样。我还求佛菩萨加持,在看哪一部经或哪一位祖师大德的批注,你就祈求这一位祖师加持,很有感应、很有效。要是看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看不懂,就求龙树菩萨加持;看弥勒菩萨的《唯识》看不懂,就拜求他;或是玄奘大师、或是窥基大师……,我们可以求佛力加持。当然你要先忏悔,先把垢障消除,就像碗要盛甘露以前,要先洗干净,里面不要有杂质、脏东西,不然甘露盛到碗里面,吃了也会拉肚子,所以要先忏悔。忏悔后再发愿,发愿祈求佛力加持,说弟子想要了解,想要契入,想要证得,祈求佛菩萨、祖师大德加持,这样听经就容易听得懂。

就像升座讲经前,拜本师三拜,或是拜法所拜的三拜,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祈求本师释迦牟尼佛加持。真是像莲池大师说:「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讲经的人,也是要忏悔自己的业障,求佛力加持:「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迩益含灵。」要存这个心,所以升座前才要有这个仪式。但是现在佛门里很少见了,其实升座讲经仪式很重要,大众听了、看到这个仪式,对法及说法者都会生起恭敬心,会较得受用。

讲经的人自己不能会得,就如祖师大德说的:妄逞己能,用自己狭小的胸臆,蠡测如来的清净心,蠡测,就是我们讲管窥蠡测,以管要窥天,以蠡要测海,小水瓢要去量大海的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念开经偈,要唱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都是为了互利,希望大众也能得佛加持,因为有这个仪式,所以来现场听的确不一样。

古来祖师大德升座也是这个仪式,当然场面会更隆重,钟鼓齐鸣。这个仪式,是从武则天礼请贤首国师(法藏国师)升座说法,开始流传至今,用最敬礼,皇帝早朝才敲钟鼓,她礼请贤首国师讲《华严经》,她就是对皇帝用的最恭敬礼,后世就这样流传下来,有些地方因为流传久了,会有一点不同,但用心是相同的,都是生恭敬心。

讲者要有所本,本着释迦牟尼佛,像讲桌前面的佛像,为什么是讲经法师坐在后面、他坐在前面?这代表我们在佛后,依着佛所说,不敢乱讲,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看法来讲,这就不如法。所以表法都有它的意义,这尊佛像的摆设,讲台的座高都有它的意义,让大众可以生恭敬心,讲经的人不会离开经典的主题,都是有提醒的作用。

想要明白经典,就不要用烦恼心去看,要念佛才能契入,修行才能契入经典,不修没有办法契入,任你三藏十二部都会背,也无法契入。有人问黄檗禅师说:为什么是六祖得法,而不是神秀大师?神秀大师是五百人的上座,讲得三十二部经论,这真的是相当厉害,为什么不传法给他?黄檗禅师回答:就是因为不见性。

我们且不要看神秀大师;来看看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讲经说法天女散花,那真的是天花乱坠,可是心不安,去求见达摩大师,还断臂求法。慧可大师确实讲经相当厉害,但是还是契入不了,他讲得确实比现代人如法多了,还是不行,还是见不了性,没有办法契入,还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将心与来看」—把心拿来,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大师回他一句:「与汝安心竟。」确实无心可安,无法可得。所以我常讲,你想在经典上解得意思,其实没有意思,经典是断除妄想、断除杂念用的,「要将妄习从心洗」。

黄念祖老居士讲:所谓「舍智如愚始大通」。你要把知见、知解舍掉,万缘放下,才能够真正通达经藏。不要说经藏能通、律藏也能通、论藏也能通,这是现代的大德说的因为都是同一个系统,不是两样的。要用清净心去修行、去解经,不要用烦恼心。所以世尊和盘托出,我们却不能信,就因为是用烦恼心,看到人家学了很多,心就不定了。

现在还有人学藏文、巴利文、日文……等等,实际上无论用什么文,讲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经典在中国确实没有,没有关系,真正放下了,心通见性才是重点。所以,不要看到人家学这一部,又学那一部,大乘也学,小乘也学,还要学到巴利文去,学到藏文去,你就心动了;要跟着学这些,等你开悟见性后再学,这才叫利益众生,帮助众生。

佛说:「己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自己都还没有成就,就想帮助众生,要来看很多书,要来弘法,发这个愿是相当殊胜,但是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能力能先以欲钩牵,之后能令众生入佛智?这很重要。你不要把他的欲望钩起来,炽盛了,最后放不下了,那这就不是方便。

世尊和盘托出,众生不能谛信,不能万缘放下来修行,都是因为夹杂着世间的见解。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毫无保留,没有一丝毫的悭吝,真相全部都告诉我们,只是我们不相信。上一次讲到信愿行,信是放下自己的成见,这才叫信,放下我执,放下我的看法、想法,这个才叫信。

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这个信不是真的。所以信不是只有我相信佛说的,这是表相的信,这样信得浅;应该要信得深入,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告诉我们。如果觉得明心见性太难,没办法修,没有关系,就念佛,只要老实念,一心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