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名塔与经幢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2:46作者:佛心网佛塔起源于印度。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译音:苏度波)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古印度的Stupa用于珍藏佛祖、佛家高僧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隋唐时期,翻译家创造出了‘‘塔’’字,沿用至今。佛教传入中国,佛塔建筑也渐渐风行全国,工匠们将印度原有覆盆式的塔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楼阁式佛塔。
佛塔也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西藏等地有转经幢的信仰,据说绕塔、修塔、扫塔、礼塔可增功德,后世得端正好色。
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产生出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而且佛塔的内容也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珍藏与佛教有关的法器、珍宝,镇制风水,居高远望,装点风景,凭吊悼念等。“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钟”、“赞宇弘开壮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图”、“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千几沧桑”都是描写塔的诗句。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较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三塔、多塔。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经幢又称幢幡,指刻有经文的多边形石柱,一般由幢顶、幢身、基座组成,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等,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以八角形最多。流行于唐代中期,宋、辽时期更盛。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渐渐改为石刻,置于庙殿前、庭院或佛塔中,成为永久纪念性的小品建筑形式,经幢内容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还有《白伞盖陀罗尼》、《金刚经》、《父母恩重经》或《道德经》等。书写、诵读经文以及建立经幢可消诸恶道之苦、祛除灾难,树立功德,宣扬佛法。经幢比佛塔的制式、规模小。
太行山麓,怀川大地,佛教寺院众多,一般寺院都有塔以及经幢、碑碣,但是随着时代迁移,风云变幻,寺院兴废,能够留下来的实属不易。后魏修武藏梅寺,隋代河内(沁阳)长寿寺都是当时的佛教圣地。唐代之后,仅修武和武陟县境内,就有八座浮图(佛塔),其中位于焦作市王褚乡嘉禾屯村东的居德寺被称为“河朔佳境”,分别由信士秦洪亮和简州平泉县令秦君慎在寺门前两侧敬造浮图二所,使居德寺更为壮观,号称“双浮图寺”今寺院佛塔都已不存。现今以下寺院仍存有佛塔或经幢。
云阳寺塔林
云阳寺又名寿圣寺,位于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北的云阳河谷西岸。云阳河谷台地上有塔林,原有塔五座,现存三座,均为砖造和尚塔,坐北朝南,西侧塔平面呈方形,边长1.12米,须弥座,三层密檐式,塔刹为仰莲上置宝珠。正面一层下镶嵌塔铭一方,铭石上方楷书“普通之塔”,落款为“大元国至元二十三年十月”。
沐涧寺经幢
沐涧寺位于沁阳市紫陵镇北沐涧山中。寺中散存后周及宋、金时期石经幢3座,经幢及石雕构件雕刻技艺精湛,有较高文物艺术价值。
临川寺塔
临川寺位于沁阳市紫陵镇北的临川山老龙沟。据传寺由北齐稠禅师建立,始称临川寺,宋嘉佑年间更名净安禅院。寺中大佛殿东侧原有宋净安禅院祖师清公和尚塔,早废,塔记现立于大佛殿前。
天宁寺三圣塔、陀罗尼经幢
天宁寺位于沁阳市东南(现沁阳市博物馆院内),建于隋朝,名长寿寺。唐朝武则天时期改名为大云寺。金大定十一年重建并修三圣塔,寺名改为天宁寺。
三圣塔集唐代塔外观造型、宋代密檐楼阁形式、金代塔风格于一体,内部中空,四壁等分,是一座保留回廊的金代佛塔。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平面为方形,塔门向南。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32.76米,呈抛物线形、纺锤状,石造基座,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施隐窗。塔的内部结构独具匠心:自基座至第十层,各层结构皆不相同,或为双环壁体、设回廊、塔心室或开方形塔心室、四面设佛龛等;全塔竖井道与其相通的平行洞道各为十个;竖井道及平行洞道均为南北转折,但剖面及平面又不对称;从一至十层的中心部位均留有16厘米的活口,作为上下贯通的垂线孔道,以掌握中心和四出数据。该塔2006年重修。天宁寺三圣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陀罗尼经幢现存于沁阳市博物馆内、天宁寺塔前,原在沁阳城西北15公里范村兴福寺内,因寺不存,1975年运回。青石雕刻,通高4.1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分级雕造,对接装成,保存基本完整。幢座分上下两层;幢身为八棱柱形,八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后有篆书“大唐开元十有八年”(730)的纪年落款;幢顶似塔形,分七层,每层刻绘佛教人物、莲花造型或文字记事,美观精细。经幢为唐代石刻经幢中的上乘之作。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性空和尚塔
位于沁阳市崇义镇南范村东南一里。塔地处平原,四周为耕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为性空和尚墓塔,五级密檐式砖塔,现存通高4.7米,下为方形石造基座,基座四周砌方形柱,正面镶嵌“性空和尚塔铭”。塔的造型美观,砖雕图案细腻。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家岩寺塔:
位于修武县方庄镇百家岩寺旧址、天门山谷断崖上。建于垂拱年间,为焦作地区较古老的砖塔。相传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一女子为医治好母亲的疾病,虔心向佛祷告,以身饲虎,获嘉县朱四娘为其女修建五级浮图,名孝女塔。现存百家岩寺塔为金代重修,八角形九级阁楼式砖塔,高26.15米,砖木混合结构,塔门向东。地宫呈正方形,深约2.3米,分两层,上大下小。在塔心室方形竖井形四壁上,叠涩砌成八角形藻井;檐下饰砖雕斜拱,塔身上做出仰莲花瓣形等。塔每层的上部为仿木建筑形式,分别用砖砌出栌斗、阑额、普柏枋。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和尚塔
位于百家岩寺塔东南侧约20米,通高5.3米,四层砖石结构,塔平面呈正方形,明朝嘉靖年间修建。万善寺塔
万善寺位于云台山景区内。万善寺东南300米,现存有临济正宗第25代开山祖师灵塔和佛教界享有盛名的无暇祖师灵塔,砖石结构。无暇大师原成道于四川彭县九峰山,曾率众僧救过宋太祖朱元璋的性命。寺南有第37世、38世临济祖师墓及墓碑。
妙乐寺塔
妙乐寺位于武陟县城西南7公里张村东,建于唐朝,后周显德二年重修。寺院已不存,佛塔独立。据后周重建碑记:迎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内部中空呈筒状,底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9米,通高34.19米。塔门拱券形,向南。塔刹上有建塔铭文。塔体四面辟有数目不等的佛龛,内供佛像共17尊,两尊铁佛,其余为玉石佛。
其檐部曲线及山花蕉叶的做法,在唐朝以后的砖塔中很少见。妙乐寺塔为唐塔向宋塔嬗递的特例,为河南省仅存的两座五代时期砖塔之一、河南省形制最大的五代佛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东北方20米处有一座宋太平兴国六年立巨型石经幢,由13块材石组成,高约7米,幢体八面阴刻行书“武陟县祉邑降魔大隋求经幢”。幢顶雕四大护法神、仰覆莲、乐伎,幢座雕八力士、八舞伎。
胜果寺塔
位于修武县城内胜果寺旧址(现辟为修武县博物馆)上,建于宋朝绍圣三年(1096),九级楼阁式砖塔,高27.26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略呈抛物线形,塔心为六边形,梯道施于塔内,沿塔身外壁可进入相邻的塔门,登塔梯道的门洞东、西、南、北交错放置,且梯道贯穿两层。塔刹上铸造的八卦及日月龙凤花卉图案,融合了佛教、道教艺术特色。寺院已不存,佛塔独立。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月山寺塔林
月山寺位于博爱县城西北7公里的月山半山腰上,面积9平方公里。金代正隆三年,由曹洞宗大师空相自觉禅师(1113~1184)创建,初名清风庵。几经兴衰,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二十世纪90年代经博爱县人民政府重修。塔林位于月山寺右侧山沟内,原有琉璃塔、石雕塔、砖塔100多座,分四大塔院,东有锡林塔院,西有六公塔院,山下有七星塔院,最南端有普同塔院。依山势由北向南排列,多为平面六角形五级砖塔,高5~10米,现仅存元明清时期砖塔二十多座。
1、锡霖塔院
锡霖塔院又称“凤皇台”。古时称“凤凰台”,有凤凰落于此有福地。因乾隆皇帝和太后、皇后巡游明月山,河内县候选县丞杜麟正书改写为“凤皇台”。乾隆七年(1742)二月,沙门净澍大师(1673~1742,字锡霖)圆寂。月山寺方丈净吉率月山寺众僧在凤皇台建“锡霖塔院”并立碑,纪念前辈先贤。塔院内立有三座佛塔:传曹洞本寺开山第一代空相广寿大禅师宝塔(乾隆六年小春吉旦立)、本山方丈住持诸祖宝塔(乾隆六年小春吉旦立)、曹洞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锡霖净澍禅师寿塔(乾隆六年小春吉旦立)。旧塔不存,现在三座佛塔为1994年重新修建。
2、苍公塔
苍公名崇苍(1109~1196),月山寺第二代方丈,河北沧州人,武进士出身,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心灰意冷,毅然孤身南下,来到明月山出家。编创“八极拳”。苍公塔位于月山寺大士阁西北山坡上,建于宋金时代,高5米,六边形五级砖塔,塔基为须弥座式砖筑结构。塔身上下垂直平整,南面镶嵌一块长方形砖刻颜体楷书题记“苍公大师宝塔”,塔身西部有开裂缝隙,塔顶有用水泥修复过的痕迹,塔基西南部砖块有脱落现象,整个塔身向前倾斜,塔周围树木丛生。该塔为塔林中现存最早的一座砖塔。
3、七星塔院
位于凤皇台西50米, 建于元末至明代中叶,塔群极似北斗星座的方位,是先后为元明时期七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建造的。经六百多年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于塔林中,七座塔均为六角形五级砖塔,塔基均为须弥座。每一座塔的正面大砖上刻有圆寂大师的名字,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多已不清晰。
七星塔西侧立有一葫芦形石塔,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由郑王朱瞻埈的后人出资、住持继安立石,为朝廷大内总管阮吉修建的“郑府承奉,阮公之塔”。阮吉乐善好施,因重修月山寺大士阁,他向寺院捐献巨资。塔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七星塔西侧、阮公之塔右前方有一座塔基,塔身及塔顶不存。
4、普同宝塔
位于七星塔院南端,始建于元代,供普通僧人圆寂后安放骨灰。
5、六公塔院
沙门净吉和尚(1685~1770,字六安,人称六公、六老禅师)生前自选茔地,他的弟子及怀郡士绅居士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其在此立碑并建塔院,塔高五级,须弥底座,上面精雕二龙戏珠、松鹤延年、麒麟腾跃、牡丹花卉等图案,上层六边砖雕栏杆,塔刹为莲花瓣和宝葫芦;六公塔西侧有月山寺监院比丘字隐峰智观之塔(乾隆三十七年)。两塔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除个别地方遭人为破坏外,其它图纹清晰如故,为中原地区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砖塔之一。
普明文塔
普明寺又称鸳鸯寺,位于马村区西待王村东。据记载建于大唐龙朔三年(663),在此之前为庙宇。普明寺南100米处,菜地间、树林掩映下,有一座塔,砖石水泥结构,三层。塔第二层南面镶嵌有“重建普明文塔誌”,第二层北面镶嵌有村史。旧塔今已不存,此塔立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佛塔四周约二亩多原称为“先茔”,大明正德年间的普行大师就葬于此。
寺内僧人释如教说,普明寺现存文物其中有一块六角形经幢底座,上刻序文及建造时间“大明正德六年(公元一五一一年二月初八)”;一块莲花形经幢顶盖。
圣佛寺塔
圣佛寺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焦作影视城内东部,寺院西侧约30米有一砖塔,塔今不存,仅留一通墓碑,上书:“清故 曹洞正宗二十四代 圆寂恩师曾祖上祥下明峻德和尚墓 龙飞光绪三十二年小阳月□瀚徒曾孙觉绘元孙海鹳立石”(以喻帝王在位或登基的“龙飞”字眼附加于干支纪年前,这在碑碣中很少见)。另有残损经幢石块移至圣佛寺中。
人民英雄纪念塔
始建于1945年焦作第一次解放,原址位于焦作广场(今焦作贸易大厦),其前身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塔身呈五面立锥形,每面顶端雕塑一颗五角星,五面分别有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秦基伟、李雪峰的题词。1959年纪念碑迁至焦作市东方红广场南面,更名为“人民英雄纪念塔”。1970年整修,拓宽了基座,增大了塔身,塔顶呈五棱白云浪花形,五面都雕刻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草书)的题词,塔座五面都镶嵌长方形石板,塔基有五道九级水磨石台阶通道,边沿有栏杆。原碑上首长们的题词和碑文仍裹入塔内保存。人民英雄纪念塔是焦作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人民英雄纪念塔更加雄伟壮观,成为焦作市一道亮丽的景观。
焦作广播电视塔
位于焦作市新城区龙源湖乐园内。塔高238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4.8公顷。由塔下裙房、塔身、上塔楼和天线段四部分组成。设计发射7套电视节目和2套调频广播节目,还具有观光旅游、通信、消防监测、气象观察等多种用途。焦作广播电视塔于1995年12月3日开工建设,1997年11月主体工程峻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塔下裙房主体完工。
焦作广播电视塔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新颖,匠心别具。“丫”字形三轴对称塔身造型独特,和塔下裙房与整塔上下呼应,使高耸挺拔的电视塔既有刚劲、雄浑、秀丽之美,又有蔚为壮观之奇。塔下裙房计划设置观光厅、娱乐厅、会议厅及广播电视发射机房。位于131米高度的上塔楼为球形结构,塔球共分四层,面积近千平方米,其中直径达22米的旋转餐厅,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观光、探险。游客乘坐设在塔内的两部豪华高速电梯直达上塔楼后,可览尽焦作城区美景、太行秀色和黄河落日余辉。焦作广播电视塔与塔下50万平方米的湖面相互辉映,成为豫北乃至中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游览景点。
焦作广播电视塔为中国高塔协会成员塔。几年来,海外及国内商界人士多次来焦作实地考察,商谈焦作广播电视塔的开发和利用,焦作广播电视塔将更加亮丽迷人。
张俊山纪念塔
位于温县番田乡前、后俊山村的中间,塔高约12米,青砖砌成,塔正面写“张俊山烈士永垂不朽”。石碑上还记载着张俊山烈士的生平事迹。张俊山(1918~1947),河北省邯郸人,1939年参加革命,温县第一次解放后,他担任四区武委主任。1947年为掩护战士撤退,不幸中弹牺牲。1947年3月30日,太行四分区发布通令,把双流村改名俊山村,表彰张俊山的事迹并建纪念塔。
常庄烈士纪念塔
位于温县林召乡常庄村。常本太(1904~1946),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常庄村农会主席,1946年10月,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还乡团返回温县,常本太被捕,后被开膛挖心而牺牲,9岁的儿子也一同遇害。为纪念常本太英勇不屈的精神,1968年常庄村群众为其建纪念塔。
张祥云纪念塔
位于温县祥云镇中广场东端,建于1975年3月,塔基建在面积约15平方米、高2米多的平台上。塔身为四方形,高约15米,塔正面写“张祥云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写“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塔四面刻张祥云的生平事迹。张祥云(1915~1947),山西省昔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5年调入温县,任二区武委主任。1947年3月,大屯战斗失利,被还乡团俘虏,他宁死不屈,后被开膛挖心、残杀于南王镇五虎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南王镇改为祥云镇,将五虎沟改为烈士沟并建纪念塔。
武陟三阳烈士纪念塔
位于武陟县西北10公里三阳乡三阳村,烈士塔屹立在长26米、宽15米、高0.85米的悼念平台上,平台外有长140米、宽57米的围墙,平台置七级台阶,烈士塔座南面北,塔身高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塔身前直后向上收敛,正面阴刻“三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行书大字,塔顶置有机玻璃质的红五角星。两侧墙上刻有陈毅的诗句,塔后有碑廊,其中记载有三阳乡128名烈士姓名、年龄、职务、牺牲时间地点等。整个陵园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革命烈士纪念塔(博爱县)
位于博爱县东北5公里、柏山镇柏山村南山坡上的博爱县烈士陵园内。进入陵园大院第一台坪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25米、底座长17米、宽15.6米。底座为汉白玉石,上饰解放博爱县城图案的浮雕,地面和栅栏系大理石。
中原公司李、张监督纪念塔
原为若干块青石碑组成,现仅存两块。均为长方形石碑状,高148.5厘米,宽22.5厘米。中间石碑刻有“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李渊如、张仿武监督功德纪念塔”等楷书文字,右面石碑为纪念塔碑文的前半段。所失左面石碑应与右面石碑形状一致,为碑文的后半段。该纪念塔原在焦作市山阳区百间房乡李河村中原煤矿公司旧址处,现迁入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艺术苑。
保安寺经幢
保安寺位于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西南,建于北魏,故称延昌寺。寺内存有五代时期后梁开平四年(910)的石经幢,高55厘米,八棱柱体,经幢遗存一级四方形须弥座底与圆形仰莲幢顶。经幢上记:“释迦牟尼赞并序......乃有陆真嵠之古寺,寺号延昌精舍......禅室凌层,傍连甲第,祥风朝引,徐牵梵响之音......”
慈胜寺经幢
慈胜寺俗称大吴庙,位于温县城西番田镇大吴村内。现存山门、天王殿(待修)、大雄殿(待修)。慈胜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胜寺大雄殿前东侧,耸立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建于五代时期,通高5.4米,用17块材石组成,分上、中、下三部分,共15层。上部为火焰宝珠;中部经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文后刻有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添修毕”字样;下部为八面玲珑造像龛。各面雕刻座佛、菩萨、力士、飞天等形象。经幢保存较完整。
药王庙经幢
焦作市百间房乡药王庙内药王殿前有一块石经幢,残损严重,仅存约60厘米高、八棱石柱幢体上部,每面线刻有一尊坐佛像,有“......大宋怀州修武县......政和六年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字样。
火神庙经幢
恩村乡常庄村,古为百千镇,又名恩爱村,后因常姓居住,遂改为常家庄。解放前后,村中火神庙占地约十余亩,香火旺盛,另有戏楼、戏台、庙会。庙内山门有四大金刚、阎王、黑白无常等塑像,有风吹来塑像便会摆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震撼、威吓感觉。现在庙中清道光十年所立《重修火神庙记》碑载:“豫州之界恭祀赤帝,其居怀卫间者......”石碑南边竖立有一残缺经幢,高约1.68米,八棱石柱形,基座和幢顶不存,内容不易辨认。
温村经幢
位于武陟县城西大虹桥乡温村西300米。经幢为唐代遗物,六面,幢体已不存,留有幢基和幢顶上的部分石刻。幢基全为高浮雕,上雕飞天、力士、反弹琵琶伎乐形象、。幢体顶上雕仰覆莲及叠压荷花。1988年,群众集资将整座经幢修复,幢体六面满刻经文。武陟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明寺经幢
位于修武县城东北五里源村。经幢建于唐代,呈八棱形,无首无座,残存幢石高1.29米,经文清晰可见。据《修武县志》,崇明寺在五里源,寺已不存在,留有经幢。修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尚庭翰经幢(宋)
现存于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艺术苑。经幢呈八棱石柱形,座仅存一层覆莲,顶为圆形八边檐,上刻羽人飞天图案,经幢文字竖行楷书,环刻“讃文并序”、“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等内容。是尚庭翰为超度父母亡灵而作,刻于大宋端拱元年三月(998),是了解北宋时期修武县古村落情况的资料。
陀罗尼经幢(宋)
1985年8月在孟县会昌办事处三道沟村出土,现藏于孟州博物馆。青石质,八角形柱体,高1.35米,宋太平兴国八年造,是施主路罕及家人为超度已故的父母而捐建的。
隤城寨经幢(金)
原位于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隤城寨村,现存于焦作市博物馆石刻艺术苑。六棱石柱形,边长43厘米,高43厘米。陆真散人赵宗义制,缪昌珎书丹,幢名“张六村重修功德记”,金大定十七年(1177)立,为金代重修寺庙时的资料记载。文中记陆真山之东首有张六村,有座古城叫隤城、知寨村、也叫吴泽镇。唐宋时期,这里曾有永嘉寺。
朱村经幢
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朱村。幢顶座已失,幢身残缺,八角形,上刻有8尊小佛像和花卉装饰,唐代风格。
石佛寺经幢
马村区白庄村石佛寺内有两块石经幢。一块经幢底座、顶部不存,仅留经幢柱身,八边形,残损严重,上面刻有经文及建造时间;另一块石经幢保存较完整,有覆盆形基座,幢身八边形,刻“佛历讃文 并序”,幢顶为刻有两层莲花的圆形石顶,每个莲花瓣上刻有各种姿态的佛像。
洪济寺经幢
位于武陟县城东北5公里祝徐店村南面洪济寺内,经幢为北魏遗物,残损,仅留数块覆莲盆式石刻,幢体六面,刻满经文。
崇胜寺经幢
崇胜寺位于孟州市城伯镇相逢村。寺中经幢上记载,该寺建于宋代。位于济源市区西北3公里的延庆寺旧址内有延庆寺舍利塔,濒临济水西源――龙潭,故又名龙潭塔。六面七级楼阁式密檐砖塔,高28.16米,据传说塔下地穴中深藏有金棺装着十粒佛珠。现在济源已从焦作地区划出,所以不再重点提及济源境内的塔及经幢等。
编辑: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