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从净化愤怒做起
发布时间:2024-10-02 04:04:22作者:佛心网善待自己,从净化愤怒做起
佛教里不认同愤怒的情绪。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关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让内心的喜乐生起,消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在消除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么忍气吞声上下功夫。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修忍的方法。
对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经论介绍得非常丰富。我从《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清净道论》、《入菩萨行论》里摘取了比较典型的八类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大家在现实中要发挥悟性和聪明才智,灵活机动地使用它们。
一、正念正观
佛法里对正念正观的守护非常重视。《入菩萨行论》里有这样的偈颂:“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一头疯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横冲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心,不训练自己的心,会比疯象更可怕。因为疯象只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和财产;而没有驯服的心不仅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在未来还会引领我们堕入恶趣。心的负面作用,有时候会超过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们有正知正念,守护我们的心,那么,一切痛苦、不如意都会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乐都可以获得。所以,守护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护心念?《阿含经》介绍了两种修根的方法。根尘相对时,在六根的门头上修习它。
《阿含经》里有一段经文,说的是一个外道与佛陀的对话。佛陀问外道,你师父是怎么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师父教导我,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这就是对根门的守护。佛陀呵斥了他,说这是一种愚痴的修法。盲人看不见色,聋人听不到声音,石头是没有心意的,难道这就能降伏烦恼、解决问题吗?
这种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接触让我们发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问题可能就会好转。但是,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人们生活在世间,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经到一个地方去乞食。这个国家有一个王妃,长得很美丽。她结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经认为除了佛陀,天下没有人能够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女儿,想把她嫁给佛陀。佛陀当然回绝了,他说,在我看来,一切女色都是不净的。这个女儿的父母听了佛陀的话,当时就开悟了,证得了果位。这个女儿却认为佛陀说女色不净是 侮辱了她。后来她嫁给了国王,成为最受宠爱的王妃,但她内心对佛陀的愤怒一直没有清除掉。她听说佛陀到这边来乞食,就不准大家供养佛陀,还雇了一群无赖,用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嘲讽和辱骂佛陀。
当时阿难和佛陀在一起。阿难看到那些人辱骂伟大的佛陀,感到很难受,对佛陀说,我们离开这里吧,这里的人没有善意,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去,干嘛非要呆在这里?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想找一个每个人都欢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你必须面对现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是纯洁的,那么外在的恶意与诽谤终归有一天会消散。
于是佛陀仍然在这个地方乞食。那些人骂得很厉害,而佛陀始终微笑着,步履安详从容。过了一段时间,那些人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而其他百姓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骂中依然那么自信、喜悦,大家对佛陀生起了无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这个地方的教化开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见,佛教不认为回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陀给外道介绍了两种佛教的修根法:无上修根、贤圣修根。
(一)无上修根(戒学的对治)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当你看到让你起贪的东西,就要观察它的不净来对治贪念。当你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就要观察它清净的一面,观察它的优点。当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既喜欢又厌恶,就要分开来对治,远离厌离、不厌离,住于平等的舍心,达到心灵的平静。
无上修根是一种对治的方法。用于对治嗔恨的时候,就是观察那个对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不喜欢的人,通常会把他全盘否定掉,“那个人素质太差了,我不跟他来往。”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句话符合真实吗?会有哪一个人的全部素质都差吗?素质比较差的人,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这样的全盘否定是非理性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非理性想法,应该马上提醒自己:“错了。他不是一个素质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优秀,甚至比我还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强有力地对治嗔恨。
(二)贤圣修根(慧学的观照)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是一种观照的方法。当你发觉贪嗔痴的负面心态出来的时候,只要觉知着就可以了。对于嗔恨,要觉知着伴随而来的排斥心理。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话,忽然你心里“砰”一下,有一个东西起来了,你要认识到它是什么,观察它,并且可以标注它,在心里温柔地默念:“愤怒,愤怒”。
当愤怒生起的时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变,你要观察到,看这个情绪的状态是什么,观察它能持续多久。等一会儿,你看看,愤怒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你会发现,心念是无常的,当你观察愤怒的时候,它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你继续观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强它,它最后必然会下降,然后消失。就算你想让它停住不变,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恨,做得到吗?没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继续恨,必须再想一次,再想那个人如何坏,愤怒会再次生起,然而过一阵子,愤怒还会下去。想继续恨,就还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这样“修愤怒”的。其实愤怒产生之后就会消失,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不停地生气,就不停地想。通过这种非理作意,愤怒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来,我们就以为自己一直在生气。思维不愉快的东西,造就了我们的情绪。
当你了知到这一点,下次发怒的时候,你就会觉知它,看着它。只要你不继续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会发现,愤怒很好处理,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识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这样想了,如果总是这样想,你岂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总是想别人不好的东西干什么呢?这样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带来愤怒和痛苦。当你不去思维的时候,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愤怒的情绪。因为它本身是无常的,是空的。它是纸老虎。
(三)方法的运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够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贤圣修根这种观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绪处理好。
可是,有时候愤怒的能量太大,你没办法平心静气地去观察。那么你可以用无上修根的方法去对治。贤圣修根和无上修根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举个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气了。这时候,你可以这样想:“母亲这样骂我,让我不舒服。她为什么骂我呢?因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许她主张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认同,但她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来烦我。烦我,是爱的表现,是对我关心的一种标志。”如果你能体验到这一点,就可以对母亲说:“谢谢你对我的关怀,我体验到了你的爱心。但你这种表达形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跟母亲做这样的沟通,就可以把情绪处理掉。
情绪爆发出来的时候,都是可以对治的。关键在于你要如理作意。母亲关怀你才会骂你,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你这样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认为母亲骂你就是很可恶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为你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了攻击。
二、转换心态(修习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够,没有办法如理作意,可以转换心态,修慈悲。
(一)直接修习慈心定
具体来说,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修习慈心定,这是《清净道论》提倡的。
当你生气的时候,马上转而思维快乐的事情。调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乐。也许你会想到:小时候,我生病了,妈妈用毛巾为我擦汗,喂我吃东西,她的爱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不要再想让你生气的事情,要想让你生起慈心的事情。体验你的亲友、老师对你的爱心,也对他们修慈心。让强大的慈心淹没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将慈心遍满十方。愤怒让你很苦,而慈心生起来的时候,像清泉一样让你内心滋润。慈心禅会生起乐受,让你的身体舒服,心里也有了喜乐,那你就有足够的能量对治愤怒了。
(二)通过观察引生慈悲
不会修慈心禅,就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这也是《阿含经》里讲到的。当时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可以用这种方法修习慈悲:对于有优点的人,观察对方的优点,引生慈;对于找不到优点的人,体察对方身语意都在造作恶法,将会悲惨地堕入恶道,引生悲。
(三)认识轮回中的处境
认识到轮回中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亲眷,引生慈;认识到轮回中有情都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当一个人让你很愤怒,你要思维:过去生中,我和他是亲人。他曾经是我的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喂养我,为我擦去脸上的泪花。我也曾经是他的母亲,生养过他,抚育他成长。在轮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经忘记了往事,现在遭遇到一起,这样互相伤害,不是很可悲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震动,心就变得柔软了。
当一个人对你不客气,你想狠狠地教训他。这时候你想一下:何苦来哉?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充满了痛苦,有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着他,还有那么多烦恼煎熬着他,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缠绕着他。这样一个苦恼的众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时候,其实他心里是那样痛苦。他都已经那么苦了,干嘛还要给他苦上加苦呢?这时,你的内心会产生悲悯:愿他快乐吧,愿他将来能够变得更好吧。这是通过引生慈悲来转化要伤害别人的心念。
(四)修习慈悲的体验
我们来做个体验,通过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绪的转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想一个人。这个人,最近一段时间,你因他有一些烦恼,有一些愤怒。慢慢地回想。让内心的种子浮现出来。当内心的愤怒出来了,体验一下,用一个形象来代表这种情绪,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也可以用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来象征它。如果你已经想出来了,就轻轻地点一点头。然后,体验一下你的感受。愤怒会带来苦受。心跳会发生变化。可能会觉得心里像刀扎一样。
用一种视觉形象代表你的愤怒情绪,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体验。把眼睛闭起来,观察让你愤怒的这件事情。然后,想引发你愤怒的对方。把他的形象想出来之后,做一些思维。轮回中每一个众生其实都很苦。这个众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无奈。他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为生活而挣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对死亡。当他躺在医院里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他很恐惧。观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的时候,再想一想起初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那个代表情绪的形象,看看那个形象有没有变化,而你身上的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已经想出来了,就做个深呼吸,慢慢地睁开眼睛。
愤怒就是这样一种无自性的东西。通过观察对方的痛苦,就能转化它。所以我们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虽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会有一点点封闭和自卑呢?而且蚯蚓还很柔软。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状态。其实你还可以继续观察,看看这个蚯蚓的情绪如何,或者它想说些什么。
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观察到的。当你非理作意的时候,总是想别人不好的时候,带来的这种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内心的痛苦。刚才大家应该都体验到了,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都不舒服。然后,当我们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们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为生老病死是众生的本质,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当你如理作意的时候,你的心里要么生起出离心,要么生起慈悲心。你绝对不会生起什么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是来源于非理思维,比如“这个人凭什么这么对待我?他为什么这么坏?”
当你把一个人贴上“坏”的标签的时候,你把他整个人都否定了。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吗?在座的诸位,你们认为自己是坏人吗?肯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你是一个好人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烦恼。别人跟我们一模一样。
所以,当我们如理作意,我们的内心就放开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区别非常大。这就是我们学佛需要开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引生慈悲,首先我们自己会快乐。接下来,你会有更大的心灵空间来处理人际关系。当你被愤怒席卷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冷静地处理人际关系,没有办法好好地对待别人。
三、解构执著
(一)解构对损害者的实在性的执著
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人在对付我,他跟我过不去,实实在在地有这样一个人。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净道论》云:“你对此人忿怒时,忿的什么?对他头发忿怒吗?或对毛,对爪……乃至对尿忿怒呢?或于发等之中对地界忿怒吗?对水界、火界及风界忿怒吗?……对色蕴忿吗?或对受、想、行、识蕴而忿呢……对色界,对眼识界……乃至对意界,对法界,对意识界而忿呢?”如果这样对界的分析,则如置芥子于针锋,绘图画于虚空,他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当我们说这个人很坏,我很恨他的时候,佛法问你:你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他的头发吗?是他的指甲吗?是他的肌肉吗?是他的骨骼吗?是他的血液吗?是他的粪尿吗?显然都不是。如果离开了头发、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粪尿等等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有这样一个人吗?这个人在哪里?
有人会说,我恨的不是他这些头发之类的色法,他心坏,我恨的是他的心。那么,心是什么?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说愤怒的是色法,那还好说一点。因为色法还有相似的稳定性的存在,还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里?心是无常的,刹那变化。这一刹那的心,他在对付你,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回到过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个刹那的心呢?那一刹那的心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没有了,你的恨怎么还在呢?你恨的对象是什么呢?
我们说恨一个人,这是很粗的一种说法。当我们真正去寻找恨的对象,会发现不知道恨的对象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这种恨,是幻想的执著。我们用我们的心,假设了一个所谓的那个人在那里,但是这个对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里执著构建的,并不是外在真实的存在。
如果连愤怒的对象都找不到的时候,那你的愤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有存在的依据吗?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心结就会解开。这就是对无我、对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执著都是纸老虎,都是空性的体现。猛一看,好像在那里,但是并不存在。就像水里的月亮,根本捞不起来。所以,佛法经常用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比喻世间一切东西。
(二)解构对损害者的能动性的执著
《入菩萨行论》云:
“云何嗔有情?彼乃缘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杖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有人会说,我不是恨这个人,我只是恨他不该这样做,他不该这样对待我。认为那个人是有意这样做的。经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你生气的时候,不是他愿意对你生气,而是他的烦恼驱使着他对你生气。没有人愿意要烦恼。在座的诸位,你们愿意要烦恼吗?不愿意。但是为什么你还会生气呢?因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烦恼,你就会生气。对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对付我们。当我们说他有意地对付我们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设。
一切众生都在被烦恼驱策着。如果要恨,恨的应该是烦恼,而不是那个被烦恼所驱策的可怜的、愚痴的众生。我们应该悲悯众生。
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会伤害别人的话,那你为什么要恨他?就像火本来就会烧人一样,你被火烫了,你会恨火吗?你只会说自己不小心。如果这个人的本性善良,他对付我们只是偶然的,你对他嗔恨也是不应该的,就像你不应该嗔恨蓝天偶尔被云彩遮蔽一样。我们会发现,愤怒是无缘无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们,我们会不会对棍子生气?不会的。我们会对这个拿棍子的人生气。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拿棍子的人背后还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谁呢?是他的烦恼。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空阔的感觉,很多东西都放开了。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从来不用虚假的东西来蒙蔽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去看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梦幻泡影般的执著。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或者说是掩耳盗铃。当我们去看真相,就会发现,烦恼都是自己寻找来的。用佛法照破烦恼,烦恼就会化开。因为烦恼本身就不是真实的,烦恼只是我们心里执著的幻象的显现。
(三)解构对损害结果的执著
“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其实没有所谓那个人,即使有一个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烦恼操纵、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怜的。但是,由于我的利益受了损伤,终归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诉我们,即使你保护你的财产和家庭,但你终有一天会失去这些。而你因为愤怒,因为攻击别人而造下的罪业,会生生世世地追随我们,会折磨我们的心。就算我们与天斗、与人斗,得到再多的东西,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地离开,一丝一毫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是内心里的业。烦恼种下的种子,会跟随着我们走向未来。
没有证得空性的人,总是会有执著的。但是,思维一切名利终将成空,可以使执著得到明显对治。
很多负担,都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你要想让自己受苦,你就执著得更猛烈一点;你要不想让受苦,就不妨把执著放开一点。善待自己。
四、积极思维
有时,我们遇到逆境。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这个世间本来就充满了痛苦。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你想找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个让人们永远爱你、永远随顺你、从不违背你心意的地方,这可能吗?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圆满的。
但是,痛苦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痛苦有种种功德,可以助长我们的出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使我们成长。
勇敢地面对一些小的痛苦,将来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如果一个人总是泡在蜜罐里,他是一个苍白无力的人。
当我们面对痛苦的时候,心态非常重要。佛法从来不容许我们逃避,也不让我们抱怨。佛法让我们用什么态度呢?面对。真正地面对。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困难不像你想像得那么困难,甚至有些困难是根本不存在的。当你处理掉一个困难,你会发现自己收获颇多,变得成熟了。
如果你总是很娇气,会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点血就晕倒了。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战场上,受伤之后变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态的不同,使我们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痛苦让我们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厌离的心和悲悯的心。因为我们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别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说“生儿方知报母恩”。你在生育、抚养孩子的时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感觉。
现在种种的违缘,都是来源于我们过去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心,没有善巧地处理事情。我们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增长自己的智慧,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过去,我们没有结下好的因缘,如果现在仍然不好好对待,那么我们在未来生中,还会生生世世地互相残杀,互相伤害。我想,没有人愿意这样。我们已经互相伤害了无数世了,这一世见了面,又在互相伤害。在未来世,还想这样吗?如果不想,就可以从当下改变。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勇猛地修习慈悲,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苦难其实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以下,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妙业法师的一段话: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佛法以病苦为良药,患难里就蕴涵着解脱。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把逆境看作成长不可缺少的资粮——是雨水、土壤、养分,会让我们这棵大树长得更加繁茂,就通达了,处处都能顺利起来。如果你希望总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爱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对我有任何违背,反而会处处碰壁,处处失望。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处。
我觉得这些法听起来像甘露一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过
当你跟别人之间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原因出在哪里。
“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既由己过害,岂能憎于人!”
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我们和别人发生了问题,难道责任都在于对方吗?如果你把责任都推给对方,但我们恰恰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变了自己,可能就改变了你和别人的关系。如果你只是希望别人改变,可能你永远都在等待之中,永远都在痛苦里纠缠。
将注意的重心从观察别人的错误转向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无疑是极具建设性的,既能使人摆脱愤怒情绪的缠绕,又有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从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总是让我们建设性地去做。佛法教导我们,不要缠绕在情绪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是否能对自己做一些改变。
经典里说,佛陀有一次到一个信众家里去应供。这个信众以前是有外道的师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后,对外道的师父就有点冷淡了。佛陀吃完饭出来之后,外道看见了,非常嫉妒,因为他觉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个大护法。外道就用恶劣的语言谩骂佛陀。那个信众非常难过。这时佛陀告诉他:
“不寻他人过,已做或未做;只观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维业果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怨敌因我忍,堕狱久受苦。若我令受受害,敌反饶益我,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忍辱的过程,就是消业解冤的过程。对方对我愤怒地攻击,只会使他自己受苦。我们已经体验到了,我们愤怒的时候是很难过的。别人也是一样。别人对我们发火的时候,他也很痛苦。其实他已经受到他的愤怒的惩罚了。别人对我们发火,是帮助我们消业,他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嗔恨他呢?我们只能感恩。
七、升华情操
有时候我们觉得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忆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过忆念佛陀,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打开。佛陀有种种修行忍辱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当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诬陷他勾引宫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来。忍辱仙人看着歌利王如此大发雷霆,心里生起了无限的悲悯:这个人被他的烦恼都折磨成这个样子了。于是忍辱仙人发下大愿:当我未来生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化的就是这个人。佛陀成佛时,度化的第一个弟子是憍陈如。憍陈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间教化的时候,也处处在修忍辱。很多人诽谤他,提婆达多陷害他,但他总是那么安详、从容,充满悲悯。当我们想到佛陀的时候,内心会涌出力量。那么困难的时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们为什么不能忍辱呢?当我们面对不愉快的场景时,如果此时此刻面对这种场景的是佛陀,佛陀会怎么对待?佛陀会破口大骂吗?佛陀会跟人厮打吗?当你这么想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到答案。所以,忆念佛陀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故我虽受害,亦当行诸善。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佛陀看一切众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独生子罗睺罗一样。当佛陀看到我们对众生发怒的时候,他会怎么想?他会心痛的。诸佛不惜身命度化众生,我们却在伤害众生,难道我们不应该有一种惭愧心吗?我们作为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虑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习气呢?
(二)忆念自己的誓愿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这可以有力地对治我们的嫉妒。当我们嫉妒众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们都在发愿,愿众生快乐。怎么转眼之间,我们就又变得愿众生痛苦了?有时甚至恨不得别人出门被车撞死,盼望着“你什么时候倒霉”。这样一想,你会发现你的心很邪恶,跟做功课时发的愿完全不同。警觉到这一点,你就会改变。
对此我是有体验的。以前,我跟一个同修产生了一些冲突,生气了。我就觉得他应该受到惩罚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诵《大悲咒》的时候想到,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里也包括他呀?怎么又希望他受到惩罚呢?觉得自己很可笑。从那以后,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对别人发的不好的愿。一旦注意到了,其实心是很好转的。
佛陀不允许我们这样赌咒发誓:“我说的要是假话,我就堕地狱”、“我说的要是真话,你就堕地狱”。这是不允许的。佛弟子要发誓的话,应该怎么发呢?应该这样说:“我说的要是假话,那就南无佛陀、“我说的要是真话,那就南无佛陀”!乃至开玩笑都不许说让人堕地狱的话。
八、积极行动
有时,实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开始积极行动。哪怕你觉得做得很虚伪。
“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施与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东西。如果他人成为生活困难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资具,当施以自己的所有的东西。若这样做,则自己对那人的嗔恨便会息灭。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来(对我)所怀的忿怒也会在那一刹那消灭。”——《清净道论》
表达善意,虽然表达得勉强,忿怒也会因此消灭。
在婆媳关系里,完全可以尝试这样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烦恼,发现她喜欢什么东西,可以送给她。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她可能会不舒服,觉得很怪。然后你再送第二次、第三次……会有改变的。
他人给我们东西,我们也应该很欢喜地接受下来,并表示感谢。
分享,就会改变我们。包括用微笑面对对方。哪怕心里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翘上去,感觉就会不一样。
向对方展示友好的行动,即使是并不发自内心真实的愿望,但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不仅能使对方消除愤怒,自己的嗔心也会得以转化,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调心方法。
经典里修忍辱的方法无量无边,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其中八种,希望你们回去好好体验。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能力让自己安乐,也给别人带来安乐。
一个人要关爱别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净化自己内心的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责、嫉妒、郁闷、忧伤……其实都是愤怒。我们要温柔地看待内心的东西,看它是什么,然后用这八个方法消化、处理它。那么,快乐一定会在你心里生起,安详一定会吸引你的。
如果我们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欢喜,生起了善法,那么,愿与一切众生分享。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