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

发布时间:2024-10-03 04:05:52作者:佛心网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净土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二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答复。标题: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问到大家:净土宗正行、杂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说了很多法师的名字,没有说准确,这后面的法师都是做徒弟的,开山祖师就是善导和尚。

正行、杂行是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所判。《观经疏》的全称叫做《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和尚解释《观无量寿经》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称为《观经四帖疏》,其中第四卷「三心释」中解释「深心」时,有这么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第一段,先标举有正杂二行,然后举出五种正行。下面进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五种正行当中,又分成正定业与助业。下面说杂行: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下面来分析正杂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

我们来依文解释。「就行立信者」,什么是就行立信?因为这是在解释《观经》「深心」,善导和尚解释说:「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么呢?依据什么来建立信心呢?(凡是讲到信,就要有信的对象,没有信的对象就谈不上信)是由我们信仰的对象而建立信心。在这一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阐述建立信心的二种途径,一个叫做「就人立信」,一个叫做「就行立信」。

什么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别人,比如说我们凡夫互相之间也有交往,这之间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来诚实,乐于助人,品行端直,这样的人我们能相信他,对不对?某某人平生诡计多端,总是讲假话骗人,这样的人我们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个质量端正、一向诚实的人讲的话,我们一听,「没问题,他告诉我,那一定是这样」。

关于净土的教法,应该依谁讲的话为标准呢?因为净土法门太广大幽深了,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论据,来说「往生净土不是那么容易」,或者依其它菩萨、其它大法师所讲。善导和尚告诫说:应该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讲的话建立信心,其它人还没有成佛,即使是菩萨,还在因地,他们所讲的话,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讲的了义之教,一定要佛来印可说:「汝等所说如是。」这样才可奉行。佛已经是满足大悲之人,已经悲智双圆,已经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说的即是了义,不可能说佛所讲的教法还要菩萨来证明,所以,要以佛所讲的为我们立信的根据。如果有人来告诉你说:「某某,你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看不那么容易,你看哪一个哪一个,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样怎样,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呢?我们就依据「就人立信」,「佛告诉我念佛一定往生,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是关心我;我还是信佛语。」这就不动摇了,「就人立信」。

底下说「就行立信」,因为释迦牟尼佛也讲到很多经典,我们都要信仰,不过,佛所说的法门各个不一样,有的是圣道修行,有的是净土修行,关于圣道修行的,就暂时搁置不谈了,因为法门宗旨不同,所以依止净土修行;净土修行里边,众生根机也各个不等,释迦佛也讲了种种方法,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讲了「行有二种」,往生净土之行有二种,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

打个比方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也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你自己驾一艘小船过去,第二种方法是乘坐万吨巨轮。这二种方法,你觉得那一种更有信心呢?那肯定是坐万吨巨轮有信心,如果驾小船,我又不会驾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可能被风浪打翻,还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一个正行,一个杂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杂行,讲到杂行,就没有信心了。

正行、杂行的名称有其特别的含义,所谓「正」,就是指纯正,纯粹不夹杂;所谓「杂」,很显然,有所间杂,不纯粹。

专依往生经

首先解释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是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这叫正行。刚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经典,但是其它经典是讲在此土得证圣果的经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所以,这里说「专依往生经」,依这些经典来修行,就称为往生净土的正行。正行、杂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的。

净土正依三经的选定

释迦牟尼佛所讲种种经典,大分两个类别,一个是此土成佛的经典,一个就是彼土往生的经典,那么,此土成佛的经典就不是我们正依的经典,应当依据彼土往生的经典;讲彼土往生的经典也大分为二,一个是讲他方净土往生的,比如说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等等,第二个是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我们今天选择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据;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又分两类,一个是专门、纯粹、全部讲解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还有一类是附带的,不是专门的,是夹杂的,不是全部的,也讲到往生极乐的方法,但不是专门来讲的,二者比较起来,我们应该依据什么经典呢?应当依据专门讲解、纯粹宣说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

这样的经典只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底下说「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把这三部经的名字说出来了。从这一条文可以看出,善导大师选定这三部经作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正行专依之经。

在净土三经之外,我们也有听说「净土四经」、「净土五经」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若讲净土三经,这两部就没有分了,讲到净土四经、五经,这两部就入选了。

比较起来,《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不是纯粹讲解极乐世界的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一章,另外还有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等等,是讲《楞严经》的时候,也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单在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虽然是顺应圣道门根机的众生讲说圣道法门,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安插进去,讲《楞严经》也不忘了极乐世界,也讲到,总共有二百多部经典,都把极乐世界插进去讲,很显然,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用心良苦,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圆通章》既然是讲《楞严经》的时候附带讲的,就必然带一点方便,因为是对圣道根机众生所讲,必须应他们求证圆通的时候说「念佛圆通最方便」,是这样的;可是我们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读起来,又特别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师说为教导念佛之最佳开示。同样,《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品《华严》当中的一品,是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要把众生引导到极乐净土,所以讲这一品。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从头到尾有没有说到别的教法?没有,专门讲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众生念佛往生,是专门的,纯粹的,全部的;《观经》也一样,十三定观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然后讲众生怎样三福九品去往生、怎样念佛往生,专讲极乐庄严和众生往生;《无量寿经》更不用说,也没有讲到别的方法,专门讲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因地修行,果上成佛,然后讲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然后说众生如何去往生。这三部经典是纯粹不杂、专一不二讲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众生往生的经典,所以才有资格称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对比正依净土三经,位置就要靠后一些,可为旁依;和这三部经比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别的话,我们也不需要去会通,我们就依据净土三部经就好。

正行

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当中,每一种都说「一心专」,善导大师特别强调要「一心专」。

「二报」即依报、正报,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黄金为地,莲花布满,天乐鸣空,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正报是指住在极乐净土的佛菩萨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智慧洞达,分身无数,遍十方剎,这叫正报庄严。

除这五种之外,其它都称为杂。为什么这五种行称为正行?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不是正了,是从地藏菩萨那里再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那读《金刚经》呢,《金刚经》里面一句都没提到极乐世界;读其它的也一样。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行业称为正行。

正行的次第关系

五种正行有一定的次第关系。比如说读诵正行为什么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门吗?你能愿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都在这三部经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正因为净土三部经是法门的来源,所以读诵放在第一。

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就来到第二观察正行,为什么?比如说读诵《阿弥陀经》,然后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七宝池、八功德水、众鸟说法、天乐鸣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越读越欢喜,这叫思惟观察正行,「极乐世界这么好,我要去往生!」这就达到净土门的意愿了,所以,通过读诵而有观察,如果不读诵、不听闻,你不可能有观察正行。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现在,有这样一尊佛,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胜庄严的净土,这样的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和礼拜吗?所以就一心归命,顶礼投诚,这就是第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知道这尊佛是怎样接引众生去往生的,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度脱我们?是用称念他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啊,光礼拜不足以表达,一定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进入第四称名正行。

既然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彼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既然决定往生,内心无有怀疑,那么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得到这样的法喜,自然诚于内而发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尽一切可能供养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五赞叹供养正行。

正定业与助业

这五种正行,包括了我们在此土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行法。这五种正行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种平等呢?五种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样,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说读诵正行,年纪大,眼睛花,不识字,那就没有读诵正行了,还能往生吗?又如观察正行,「哎呀,我经典都不会读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想象不到、思惟不来,那还能往生吗?」又如礼拜正行,腿脚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这样还能往生吗?又如赞叹供养正行,「我这个人也不会唱赞,不知道怎么赞叹,这样还能往生吗?」如果说五种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还会不安。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把五种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释,归纳为两类,即「正定业」与「助业」。

我们看文,「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一者是正定之业,其它是助业。五种正行中,别选第四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称为助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的行业,行此决定往生,没有丝毫不定。「正定」有二种含义,一个叫「正选定」,一个叫「正决定」。「正选定」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选择确定「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往生我的净土」,是法藏菩萨选好了的;「正决定」是我们今天来念佛,随顺彼佛誓愿,决定往生。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或许有人要问,「称念弥陀名号既然称为正定业,那干吗还需要助业?『助』是帮助的意思,好像正定业还不足,还要其它来帮助……」这样理解就错了,按照这样的理解,正定业就不叫正定业了。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那为什么还要助业呢?助业是帮助你进入正定业。如果没有其余四种,像我们这样的人,很难进入正定业,所以,为了进入正定业而有四种助业。

读诵之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第一读诵,通过读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通过读诵助业进入念佛正定之业。如果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你就不了解要专修念佛(或者自己虽然不识字,听到法师来讲解,也算是有读诵正行)。毕竟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千里寄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晒一晒……」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读诵呢?不会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体,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才叫做看懂了。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你每天读三遍五遍,然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就不了解经义了。这部经是告诉你「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懂得这个经义,经文就可以放下来,来专念弥陀名号了。这就是通过读诵助业进入「一向专称」正定之业,通过这个台阶一搭,你就能够专修念佛了,不然,你还是糊胡涂涂。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是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来医生的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把药拿来,吃药。如果我们不懂药方子,人家把药拣好了(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经,不能识得一个大字,如果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净土三部经开给我们的阿伽陀药),你能老实念,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为往生而读诵净土以外的经典,不仅不叫助业,还叫杂行。

观察之义

那么,怎样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呢?「啊,极乐世界这样好、那样好,我愿意去往生……怎么去往生?」这样就来到念佛往生,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

《般舟三昧经》记载:有一位跋陀诃菩萨,他先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就问:「要往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最好?」阿弥陀佛跟他讲:「欲生我国,当称我名,莫有休息。」「想来到我的净土,你就称念我的名号,不要改变题目。」你看,他就从观察助行进入正定业。他观想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他怎么样?肯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会观想,也不必观想,我们知道来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礼拜之义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天天在那里礼拜,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怎样救度我们呢?他说「念我名号就好」,那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拜佛拜得再多,还不如赶紧称名念佛到极乐世界拜个够,不然的话,这辈子没有去往生,下辈子就没得拜了,所以,由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之义

赞叹供养也一样,这样赞叹、那样赞叹,你如果觉得绝对能往生,才是如实赞叹,不然就不叫做真实赞叹,知道:但称佛的名号,佛不嫌弃,烦恼再重,罪业再深,无有障碍,「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样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称名无有不足

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无有不足。

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须要了解,那要读诵净土三部经,听在这方面修学依经教、有传承、有心得的法师的讲解。

誓愿所选取

关于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乍听起来,任何人都有些怀疑,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任谁都会口称,这样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够成为决定往生之业呢?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若不解释,人们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不能实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释: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后面五个字就是解释为什么称名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是随顺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之时,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乃是「念佛往生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誓愿选择称名一行作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因行。我们现在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他的誓愿,当然决定往生。相反,不顺彼佛誓愿,当然不能往生,道理在这里。这么简单容易,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所选取的缘故。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菩萨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愿说「称我名号来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摄受称念名号之人往生净土。

《往生论注》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很能说明因地誓愿和果上度生的关系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农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选一个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条水库大坝,把水储存在水库里,然后根据地形挖很多沟渠,让每一块田地当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润。水装满之后,到了灌溉季节,这位农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担水一担水地挑了,他把闸门一拉,水就顺着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块田地当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费心费劲的。

菩萨度众生也一样,在因地的时候,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了让根机高低不等的十方众生普尝功德法水,法藏菩萨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号,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十方诸佛宣扬他的名号,让一切众生听闻,就好像水库的水通过沟渠通到每一块田地一样,用十方诸佛的沟渠,通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当中。果上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只要拉开闸门,水自然就会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们众生的心田不向弥陀开放,自己也设一个小闸门。如果你把小闸门打开,水是不是自然就淌进来了?所以,佛度众生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心向弥陀开放,任凭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一想,水会不会离开沟渠淌到外面来?不可能的,它一定会沿着沟渠的方向运动。阿弥陀佛成佛救度众生,四十八愿就是沟渠,不可能离开四十八愿去度众生的,他一定要实践当初的誓愿。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容易获得救度的,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着急说:「我这么大的罪业,怎么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机了,你在什么位置、水怎么放,已经看好了,所以,很简单容易地救度你,这就是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的正觉而来度众生,所以,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强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千万人念佛,千万人往生,临终念佛的,临终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决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无有遗漏。

怎样念佛

那么,专称佛名是怎样的念佛呢?我们来看:

「一心专念」,「一心」就是无有二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你心中怀疑,就有二心了,这个我们对自己应该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时,「一心」还表示没有两个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只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仰靠这尊佛的誓愿和名号,这叫一心,如果觉得单称阿弥陀佛一佛不足以让我们往生,还必须靠其它的佛菩萨或经咒,这样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专」是不杂,「念」就是念「弥陀名号」。怎样念呢?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车,是居家,是旅行,是坐着,是躺着,都可以念佛,四大威仪毫无限碍,这是说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因缘、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净,那可能就要选择打坐的姿势了,可是并不讲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说「晚上睡觉不能念」,睡觉也能念!也应该念,睡觉前不出声念比较好,出声念伤气。睡觉时衣服穿得比较少,显得不太恭敬,这是做人的人情,并不是阿弥陀佛怪罪你。比如说,我们躺下休息,如果来了一位朋友,那一定会坐起来,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不对?这是做人应有的礼貌。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并不是说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齐,佛就会责怪我们,何况人命无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后再死掉,如果人已经病了,身上没什么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许念的话,只有掉地狱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可以念。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车祸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还是时间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时节久,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净土法门,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较长了;今天听到这个法门,今天开始念佛,明天就出车祸了,你们会觉得「太倒霉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这个法门,一天就往生了,你福报太大了!我们各位没那么大福报,所以还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问时节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多好啊,多快乐,多自在呀!这叫「不问时节久近」。

其依据在哪里呢?依据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后面是省略号,你看,就是不问时节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乱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乱也往生。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杂乱,不动乱,不怀疑,一心一意,不改变题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讲话不会骗我,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说「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着了,念不出来呀」,睡觉睡着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净土法门是很简单的。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为原则,决定往生。

乃至十念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乃至」,「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也就是这里讲的「一心专念」。

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杂行。

各位,我们大家明白了吗?仔细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杂行多少?

学法要有规矩,学净土宗就要按照净土宗的规矩,不能用自己的脑子想一套,东抓西抓,七抓八抓,觉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规矩的,因为那些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的,「杂」就是杂乱、复杂,因中就杂,这个也修,那个也修,结果也杂,或者通声闻乘、人天乘,或者通别的他方净土,不是直接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故而称为「杂」。

这个「杂」,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修那些就为杂。刚才也讲了,如果你专门修学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不杂了;可是你学净土法门,为往生极乐世界而读《地藏经》,那就称为杂了。你如果修禅宗、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就称为杂了。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杂行太多了,善导大师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一句话概括:除了这五种之外,通通叫做杂行,我们平常喜欢讲的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这些都是善法,「自余诸善」,不过,称为杂行。

五杂行

对应于五种正行,杂行也可以分成五种。

第一种叫读诵杂行,什么叫读诵杂行呢?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专门读诵讲说极乐世界的净土三部经,而是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典,不管是什么样的大乘经典,都称为读诵杂行。比如说,我们从烟台到大连,坐船去,上船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开船时间、什么票价、上船地点等等,你一定会找烟台到大连的航线来看,对不对?会不会找烟台到上海的来看呢?那样就杂了,方向就不对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就是专门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航线的,是介绍乘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往生极乐净土的,你肯定要找这一页来了解。你读《金刚经》,是开悟那个方向,到开悟的码头了。你读别的经典,到别的码头了,不到极乐净土,那你的方向、地点就搞错了,所以称为杂。这丝毫没有贬低其它经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方向不对,目的效果不一样。你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愿意读净土三部经。

什么叫观察杂行呢?除了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之外,其它的一切观察、思惟(你观想心清净,观想其它菩萨、净土庄严),那都叫做杂行。比如说我们要到上海旅游,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图,翻看上海的画册,了解旅游景点,上海动物园怎么样,东方明珠怎么样……你会不会找一张北京地图来看?那里面又不是上海的状况,你看它干啥呢?所以,要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观察对象,称为观察正行。你修种种的观心法门,观空、无相、无我,观心地清净,又观其它净土,都称为杂行,虽然殊胜,但依净土门宗旨来讲,相隔太远了。

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就称为礼拜杂行。道理也很显然,比如说,我要到乔居士家里来,那我就专找乔居士就对了,我找他隔壁邻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弯了,虽然他们也可能告诉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吗?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直接拜阿弥陀佛!你有空拜别的佛菩萨固然都很好,但是,还不如现在专拜阿弥陀佛,等到了极乐世界,其它的佛菩萨通通在那里等待,不然的话,你杂行杂修不能往生,其它的佛菩萨在那里等得一场空了。所以,能见弥陀佛,即见十方佛,你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地藏王菩萨决定不会有意见,决定很欢喜。

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念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称为称名杂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要往生彼佛净土,当然要顺那尊佛的誓愿,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世间办事也一样,比如说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这儿来求职,你是不是要顺我的心啊?不顺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个打字员,你说你会锄地,「我力气很大,一天能锄五亩地」,但我要打字员啊,你和我的本意相违背呀。阿弥陀佛让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为本愿,刚才也讲到了,他不会离开这条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规矩,水一定会顺着当初挖的渠道来流淌,佛度众生,一定会按照当初所设定的誓愿来度众生。你不能自作聪明,凡夫哪能超过法藏菩萨的智慧啊?已经规定好了,大家都来念佛往生,所以称名称为正定业。只有这尊佛发了誓愿,「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别的佛菩萨还没有这样的誓愿。别的佛菩萨当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弥陀经》里边,六方诸佛都出来讲:「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你应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不听话,就太辜负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听了阿弥陀佛的话,就是听了十方诸佛的话,不要依我们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弥陀佛,别的佛菩萨会不会有意见?师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请了别的佛菩萨,现在要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会不会得罪呀?」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关系,你现在专称专念专礼拜,如果你家里有佛堂,有别的佛菩萨,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干净,给初机的人结缘,让他生欢喜心,在这些佛菩萨的带领下也慢慢进入专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齐齐地放旁边。你已经专修念佛了,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佛菩萨,要舍得送出去,不要不舍得。舍不得送给人,这些佛菩萨在你家中等于是闲置了、下岗了,这个有罪过;送给人家结佛缘,度他入佛门,就发挥了作用,有功德,佛菩萨欢喜,不会责怪你。我们自己的佛堂,里边要整齐、简洁,心就容易归一。何况佛堂就是你内心的表现。我们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这个人学净土是专还是不专,很清楚的。

赞叹供养也一样的,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称为赞叹供养杂行。

正杂得失

下面来比较正行与杂行的得与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那我们的心就经常和阿弥陀佛亲、近,一打开经本,就是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亲近了。如果打开《金刚经》,《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你心里就会打一个疙瘩,「那还有没有佛?」隔远了。所以,一打开净土三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惟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皆为杂行,杂行怎么样呢?「即心常间断」,是不是?肯定心常间断,一会儿跑到阿弥陀佛那里,一会儿又跑到别处去了,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不纯粹,「疏杂之行」。

祖师把正行与杂行做了分析比对,叫「五番相对」:

第一「亲疏对」,行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很疏远。是亲密好,还是疏远好啊?

我们要往生极乐,当然亲密的好。

第二「近远对」,如果修五种正行,阿弥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护其人,与阿弥陀佛很近。那如果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隔得就远,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摄取。念佛,佛光摄取,就近。是近好,是远好呢?是应该修正行,还是修杂行呢?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间无间对」,什么叫「有间」呢?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有间隔,有间断。若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间断。当然无间好,那应当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对」,什么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杂行之人,必须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比如说,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地藏经》,本来《地藏经》和往生极乐扯不上边,那你不回向,怎么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五戒得人的果报,十善得天的果报;读《金刚经》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为了让这些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就怎么样?「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报,我读《金刚经》也不求开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还是靠佛的愿力。「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看看,我修这点功德够不够?」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拿我们自己凡夫所修的杂行杂善贿赂阿弥陀佛,「够了吗?不够再加一点……」跟佛心一定是很疏远的,不清净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你贿赂人也找错了,找你爸爸来贿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是我们的慈悲父了。这样的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我想便于大家理解,没有丝毫贬低大家的意思。当然,行善积德都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注意,不是用我们的行善积德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你看,我这样做了,你应该让我往生了!」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有条件,他不跟你讨价还价,「我都白白地给你,你要就好了。」

我们说正行、杂行,并不是说不能行善积德,而是如果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往生,还要加别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佛的誓愿,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心中有疑惑,有恐惧,所以是不应该的。

我们知道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而专修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行善积德,供养三宝,扶助贫困,这是应当做的本分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拿出来自我表扬,「你看,阿弥陀佛,我这么大的功德……」

杂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么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什么道理呢?前面说了,「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长江,自然会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讲,它顺着长江就到大海了。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投在阿弥陀佛愿力的长江当中,自然会流到极乐净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本来不愿往生,那还讲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愿往生,我只愿求人天福报」,这种想法就不对了,一定要回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来世发财,不求来世开悟,是求生净土,那样就要回转趋向了)。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他愿意接我们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谈回向了,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有这样一个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达车,不用转车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讲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直达车,是不是?你坐上直达车了,哪里还需要再转车、换一个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没坐直达车,那就要下车改换方向,先坐摩托车,又坐大篷车,又坐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再转火车,然后再走路,绕很多弯,因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吗?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它种种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直接通到极乐世界。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当然,如果我们做早晚功课,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这个回向不是单单为自己了,是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它的人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心中向着其它众生。

第五「纯杂对」,五种正行是纯粹通往极乐之行,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之行。刚才已经说明了,或通人天果报,或引导往生他方净土,未必是专门指向极乐净土的,所以称为杂,而必须回转。

有这五种得失。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正行。

善导大师做这样正行、杂行的分判,可以说是再清楚明朗不过了。学净土之人,应当舍杂行、归正行,所谓「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杂行。正行当中五种,是别就第四「称名正定之业」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种,余四种是引导我们进入正定之业。而正定之业之所以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

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我们再来总结、回忆一下,第一条文,立圣道净土二门,目的是要我们进入净土门,而净土门的核心、基础就是《大经》所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愿,重点在这里;第二条文,以圣道修行为方便,以念佛往生为释迦出世本怀,其中讲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我们念佛必然往生;第三条文,立正行和杂行,而劝导我们进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称为正行,念佛之所以称为正定业,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所以,应当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头,净土法门从此而流,若能了解这个源头,你就会稳稳地把握住了。所以,无论如何,往生极乐世界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