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第一章 少年

发布时间:2020-04-15 10:00:20作者:佛心网

  第一章 少年

  在马嘎塔国(Magadha,古译: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的拘律陀村内,有个小孩诞生,他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佛陀的第二位上首弟子。⑴男孩的双亲依村落名称,将他取名为「拘律陀」。

  生为婆罗门

  这个家庭属于摩嘎喇那(Moggallana)家族,是当时最显赫的婆罗门家族之一,据称直接传承自古吠陀先知摩嘎喇(Mudgala)。全村的居民都是婆罗门,在宗教态度与社会习俗上皆极端保守。

  拘律陀的父亲生在最著名的家庭,村长通常都任命自此家庭,他的父亲几乎可说是个小国王。因此,拘律陀是在富裕与尊贵的环境下成长,而这养尊处优的环境,使他无法直接接触到生命的悲苦。他完全在婆罗门的传统中受教,相信来生的实相与业报的法则。这些信仰渗入婆罗门的日常生活中,并决定他们仪式的形式与内容,主宰了他们生活的所有面向。

  与优波提舍的友谊

  拘律陀的家庭,向来和邻村的另一个婆罗门家庭非常友好。在拘律陀出生那天,这个婆罗门家庭也生了一个儿子——优波提舍。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几乎形影不离。无论做什么,不管是读书或游戏、娱乐或工作,他们都在一起。无论何时看到这两个男孩,他们都同进同出,这份坚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

  这两个人的性格非常不同,优波提舍比较爱冒险、大胆与进取,拘律陀的个性则保守、内敛与善于守成。他们在家中的地位也不相同:拘律陀是独子,优波提舍则有三个兄弟与三个姊妹。不过,虽然个性差异甚大,但他们从未曾争吵或冲突,一直都和乐融融,坚定不移与奉献自己。

  对这两个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友谊意义非凡,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生活,以致于对异性都不感兴趣。虽然如此,这两个朋友就像当时富裕与尊贵的婆罗门一样,陶醉在年轻、健康与生命的欢愉中。他们各自引领一群朋友,一同嬉戏游玩。当去河边时,拘律陀的同伴骑马,优波提舍的同伴则坐轿。

  思维生命的无常

  每年王舍城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山顶节」,充满通俗的表演与娱乐。这两个朋友热切期待这场盛事,并保留座位以便能舒适地观赏揉合民俗喜剧与古老传说的演出。在庆典首日,他们完全投入庆祝活动中。每逢可笑之事,他们随着大家一起大笑;遇到兴奋的事,他们也跟着激动。他们很喜欢这个表演,因此隔天又来,并全程参与。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次他们非但没有从娱乐中得到满足,反而感到怅然若失。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保留第三天的座位,据称那是个精彩的新节目。

  那晚,奇异的想法困扰着他们内心,让他们难以入眠。拘律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断地问自己:「这种肤浅的东西对我们有何用处?它有什么真正值得看的东西呢?这种纵欲与享乐的生活有何益处?几年之后,这些迷人的演员都会年老体衰,离开生命的舞台,并继续被渴爱驱使而轮回,我们也是如此。这些演员连自己存有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怎么可能帮助我们?我们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庆祝活动上,不如去寻找一条解脱之道!」

  优波提舍也同样被类似的想法扰得彻夜难眠。他思维那些表演如何夸大古代神话与传说,它们都预设了转世的实相。但是在戏剧中,玩笑与嬉闹掩盖了那些观念,似乎暗示着人们只要考虑现世即可。这岂不是籍由伪装与假象来刻意压抑实相吗?

  隔天早晨,当他们就座时,拘律陀对他的朋友说:「你怎么了?不像以前一样快乐,你有什么困扰吗?」

  他的朋友回答:「昨夜,我躺在床上,不断地自问:‘这些声色犬马对我们有何用处?它们毫无价值!我们是否应该设法脱离无常法的逼迫,将自己从虚妄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它只会引诱我们,令我们陷入空虚中?’那就是我心里所想的。但是亲爱的拘律陀,你今天看起来也是郁郁寡欢。」

\

  拘律陀回答:「我的想法和你完全相同,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待在这,陷入这虚妄的表演中呢?我们应追求解脱之道!」当优波提舍听到他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想法时,他高兴地叫道:「太好了,我们不约而同都有这个想法。我们已浪费太多时间在无益的琐事上。但如果要努力寻找解脱法,我们就得放弃家庭与财产,成为出家的沙门,超越世俗与欲望的牵绊,像鸟儿展翅一样飞越它们。」

  寻找心灵导师

  因此,这两个朋友便决定要过沙门的生活——无家的托缽僧,当时托缽僧于印度四处遊行,就如今日所做的一样。他们两人决定去寻找心灵导师,一个能引导他们获得解脱智慧的导师。

  当他们将这个决定告诉追随者时,这些年轻人都深受感动,大多数人都决定加入他们的心灵探索。他们大伙儿告别家庭,解下神圣的梵线①,剃除须发,穿上沙门的橘色衣袍。他们抛弃所有种姓的符号与特权,进入无阶级的沙门社会。

  原注

  ⑴第一、二节的出处是《增支部注》与《法句经注》。请参见(沙利子(Sariputta)·第一章 求法)注⑴,页80。

  译注

  ①梵线又称为「祭祀之线」,是一条斜挂在左肩上的细棉线,是婆罗门身上最圣洁的象征。根据婆罗门的律典规定,只有再生族才有资格佩带梵线,除非晚年决定成为一无所有、四处遊行的林棲者,否则必须一生佩带梵线,不离此身。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