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白云渡

发布时间:2020-04-27 16:37:59作者:佛心网

  白云渡

  (一)

  提起普恩和尚的俗家名姓,从前花源镇的人只知他叫方园,其根据是曾经有人在古藉中见到一则公案:

  师上圃岭投智云禅师。云问:“姓甚名谁?”师答:“方园。”云又问:“古人曰,天园地方。不方不园在何处?”师拟答。云转身入方丈。师呆立多时。

  次日师于云下剃度。侍云左右,春秋一十有二。

  一日,师辞别,云问∶“今去何处? ”师曰:“不方不园处。”云允。

  据说普恩和尚下山后就不知下落。四众以为他去远处游历参访,难察行踪,日久也就淡忘。

  (二)

  离新津花源镇不远的杨柳河边,常有一群野鸭嬉戏。因为此处无渡船过往,岸边草茂林密,正是野鸭栖息之所。为什么没有渡船呢? 原来这段河心有一小岛,水流到此,分东西两路,且分流之前因河道弯曲,水流产生回旋,从岸边牧马山的山腰往下望,特别是在夏季涨水之时,可明显地看出回旋水纹如太极图一般;河水遇岛分流,更是湍急。若干年前渡船在河心翻落多起,之后,就无人敢在此处摆渡了。过河的人要到上游或下游二、三十里处才能找到渡口,这可苦了花源镇要过河的人。

  一日清晨,人们发现在废弃多年的渡口处停一小船,船上坐着一个黝黑粗壮的汉子,身著僧衣。有人问他,可否渡河? 他不答话,只是点一下头。从此,无论春夏秋冬,这只小船来往于两岸间。人们奇怪的是,这人从不说话,渡河的人给钱时,他就指一指船头的小竹篓,丢多少钱或丢与不丢,他都不在意。每次小船离岸,他就唱道:

  不击鼓来不撞钟,一叶扁舟荡西东。

  若问贫僧缘何事,白云一片落江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摆渡的人黑发转白,直背成弓,由壮年变成了老翁。唱歌时吐字也越来越听不清楚了。若仔细听,也能听出些内容来:

  唯有白云知我愁,飘来飘去说根由。

  如今落个桶底脱,白云顶上催白头。

  天长日久,再也没有人认真地听他唱些什么。可是这三十年来,虽然大家都不懂他歌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却注意到每首歌里都出现“白云”二字,这常常引起人们的猜测。

  (三)

  有一个经常来往于两岸的少年倒是例外,每次过河都很注意听他唱。日久,少年竟能与老翁一起哼唱:

  牧马山上郎牧牛,烈日当空汗背流。

  扯片白云头上戴,清凉岁月更风流。

  有一天,少年跳上船,待人们上船之后,就在船头帮老翁收跳板,解纤索;到了对岸不下船,又主动替老翁搭跳板,系纤索。老翁只在船尾掌舵,少年在船头摇桨,一头一尾配合默契。少年主动帮忙,老翁也无异常表情,只管唱着:

  小乘大乘最上乘,度驴度马更度人。

  真经写在白云上,游子今生幸得闻。

  从此,老翁有了帮手。少年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干上这日晒雨淋吃苦受罪的活路,人们也不明白,似乎也没有人想去弄明白。因为世上总有许多人只顾自己渡河方便,对摆渡人的辛酸劳苦却表现得麻木,而这麻木如同传染病一样也会蔓延扩散。

  不过,老翁每首歌里的“白云”两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上。人们每到渡口就想起白云,每见白云就想起渡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白云二字逐渐成了渡口的代名词,自然“白云渡”就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再者,这渡口从前因多次翻船而荒废,老翁来此之后,无论雨季旱季,小船都平稳地往来于两岸间,从来没有险情发生。有两次发大水,小船不慎被卷入旋涡中心,船上的人惊恐万状,老翁却泰然自若,平静地唱道:

  水能载舟也覆舟,大限来时更何求。

  跃上白云当骏马,哪管冬夏与春秋。

  小船转危为安,白云渡也更添了一些神秘。

  (四)

  少年上船两年之后,老翁上了岸。老翁在白云渡旁边结茅化缘,他要在离岸边不远的牧马山下修建白云寺。消息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捐助。你当为什么? 只因老翁的来历、他的歌声、歌声里的白云以及少年接桨等等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总是对灵异的事情产生敬畏之情,同时也想借此而做点功德。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若干年来人们对老翁辛勤摆渡的报答。

  得道多助。仅三年,白云寺就建成了。开光法会那天,人气聚集,香火鼎盛。让人们又一次吃惊的是,从前老翁只是吃长素,穿僧衣,却从来没有见过他诵经念佛;从开光法会上看他的礼仪、念诵、敲打,都有条不紊,说明他是一位早已训练有素、修行有成的僧人。同时,人们也第一次得知这位僧人的法名叫普恩。从此,来白云渡过河的人都愿在白云寺上一柱香,对普恩和尚也倍加敬重。

  有一天,一位外地来此云游的僧人普慧到白云寺挂单,普慧一听说方丈叫普恩,就即刻要见他。普恩来到客堂,普慧一眼就认出他就是许多年前在圃岭投智云禅师修行的师兄。普恩见师弟到此,喜出望外。兄弟相逢,自然是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普恩又唱道:

\

  天不园兮地不方,不方不园是故乡。

  无门关前消旧业,白云深处作道场。

  普恩留普慧长住白云寺,普慧应允。

  再说花源镇有一位靠教书为生的秀才,在镇上也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读书甚广,博古通今,受人尊敬。闲无事,也常与四邻交往,凡花源镇的消息,他都知晓。白云渡、白云寺的出现,早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只是无藉可考,无据可查,难知其中奥妙。

  这天,秀才来到白云寺,但见殿宇巍峨,圣像庄严;前后山水呼应,四周绿阴透凉;再看那树立仙鹤,草隐神雉,花映蝶影,石藏奇兽。好一个红尘不到之处。正赏心悦目之时,秀才见普慧走来,便双手合十,迎上前去。问候之余,一同到客堂叙话。知普恩师父上山砍柴未归,秀才在与普慧的闲谈中才略知普恩的一些往事。

  (五)

  原来牧马山上曾有户袁氏人家,夫妻傍山垦地,艰难度曰。中年得一小儿。取名袁园。袁园六岁前后,连年干旱。杨柳河干涸,新津县四周各县都出现严重灾情。四处炊烟断绝,八方鸦雀哀吟,饥寒交迫之下,袁氏过早辞世,剩下母子更是无法谋生。其母打听得河对岸的花源镇有一殷实人家,主人名叫方良,知书识礼,行为端方,常持斋戒,虔敬诸佛。她就将袁园带到方家,求方家收留,长做小工。妇人并非忍心弃子图财,只望小儿有口饭吃,能长大成人,于夫君也有个交待。方良见袁园忠厚老实,顿生恻隐之心,决定收为义子,并将袁园改姓方,叫他方园。方园年幼,从不让他干重活,偶做些家务杂事。闲时有兴,方良还让方园与自家孩儿一道,识字吟诗唱经诵典。方园聪慧,很有长进。虽然方良所授的经典中儒、道、释皆有所涉,但方园对佛书情有独钟。联想自己的身世,对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倍加敬重。每遇困难,就在心中至诚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方园虽有温饱,却从来不忘亲生慈母。人一天天长大,更是思母心切。但因方家待自己有恩,不敢表露思母之情。每日东望牧马山,暗自垂泪。最后仍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过河去看望母亲。

  白天出走,会引起方家的疑虑,他决定夜里出门,天明前返回。是夜月明星稀,方园从后门溜出,一口气跑到杨柳河边。他哪知道这个渡口因水急浪高,涡流暗伏,接连翻船,早已无船往来,何况在夜里谁敢过此恶水? 遥望对岸,方园跪地,涕泪纵横。正伤心,忽听得天空隐约传来歌声,仔细一听,唱的是:

  滔滔河水向南流,隔断真情十二秋。

  感得白云悲心动,柔絮翩作度郎舟。

  只见天上一朵白云,在月光之下特别明亮,白云随歌声缓慢飘来,直至河边。方园心有灵动,立即跳到白云上面,白云似一叶扁舟,轻盈地沿着水面向对岸飘去。到了对岸,方园跳下白云,直奔家门。一见慈母,双膝跪下,愧心难当。母见儿归,更是悲喜交集,哽噎无语。方园哪知母亲思儿成疾,已病危多日,卧床不起,滴水未沾。突见儿至,惊喜过度,竟昏迷过去,吐纳转微。方园伏在床沿,紧紧地抓住母亲的双手,悲痛至极。过了一刻,见母亲苏醒过来,母亲睁开眼睛,望着方园,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紧接着,闭上双眼,双手松弛,安祥辞世。方园恸哭不已,看午夜已过,方园强忍悲痛,星夜中将母亲背上牧马山腰安葬。然后急回岸边。望着滔滔河水,不知如何返还。正愁间,忽听得歌声又起,同时又有一片白云降落。歌中唱道:

  白云渡汝汝度谁? 灵山钟鼓念汝归。

  红尘欲破恒沙劫,孤独园歌七重围。

  方园上岸,回意歌中所唱内容,一时警觉。白云化舟,天歌引路,这难道不是观世音菩萨为我指点迷津吗? 看世事炎凉,感光阴过隙,想命运多舛。竟动了跳出红尘的念头。再则方家虽然待自己不薄,然年岁已大,终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得走自己的路才是。

  回到花源镇,已是天明。见过方良,道出自己心事。方良闻方园想出家修行,先是惊愕,但仔细一想,方园已长大成人,自有主张,不可强阻求圣之路;况原先济贫的初衷已经实现,无愧于心,故决定顺势而为。一家人为方园打点盘缠,千叮万嘱,择日送方园上路。

  之后,就有了故事开头谈到的方园登圃岭投智云禅师的一则公案。那是明朝洪武年间之事,距今已有好几百年了。

  (六)

  白云寺虽然盛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到清末民初,已是断壁残垣,香火转微。解放初期,寺里香火遭禁,原址改作小学校舍。后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新津县政府批准重建白云寺。今有惟贤、大恩、昌臻三位大法师带领,准备将白云寺建成一座体现佛陀本怀,融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佛教文化园区。现已初具规模。

  杨柳河上,原白云渡口处早已建成一座公路桥。新白云寺就坐落在桥的东头。每逢佛教节日,都有信众在桥下放生。生灵得救,慈悲无量。此翻善举,已蔚然成风。入夜,又有信众在原渡口处放河灯,站在桥上观灯,更是绝妙,如入人间仙境,流涟忘返。灯随水去,送千般祝福;光播心迹,载万种情思。

  如今闲步白云寺,想生灭无常,感白云幻化,试拟一联曰:

  牧马看白云忽生忽灭添幻化,

  入寺觅真谛实修实证下功夫。

  第二天,余兴未尽,又得一联:

  真心明了杨柳河边洗圣迹,

  诸缘放下白云岭上数梅花。

  回到成都,却又想到从前靠船度,而今有桥度,世间还有几个在乎心度? 故重呼拙笔,记下白云渡曾经有过的这一段因缘,聊资世人闲话。正道是:

  船度桥度终须度,白云漫道慈航殊。

  歌声不唱传奇事,只把游魂日夜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