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行者开悟的次第
发布时间:2020-03-30 16:52:14作者:佛心网一、前言
禅宗讲开悟与证悟两者有什麽不同:证悟与开悟同时,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够称得上,他一开悟等於证悟。一般人在开悟後,如果没有在色阴魔相、受阴魔相里面磨,是没证得空相,根本没解脱知见,更无果位可言。
修行者若打开心扉而开悟,是初地菩萨,心眼开了。从开悟到心清净,能如如不动,是为八地菩萨,小乘行者即是罗汉果。修行时,从初发心修行,到成果地佛需要叁大阿僧劫,时间很长久;从初发心开始修到开悟,需要一大阿僧 劫。以禅宗来讲,悟後开始修心清净,烦恼、六结使慢慢的突破,至菩萨对法不执着,得不动地果位,又要另一大阿僧 劫。阿罗汉可以得我空,还没有办法像八地菩萨那样,可得法空智果,此是禅宗讲的已到重关。
禅宗言「不到重关不闭关」,所谓重关,就是已经心入无碍、无恼的地步,到这时候才可闭关。闭关做什麽?就是求诸佛菩萨灌顶,去除善恶业异熟识,超出叁界,永出轮回。而诸菩萨得入金刚如来地後,还有十位阶始能证得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者。金刚十地,由初地、二地、叁地到金刚如来十地,才是真正成果地佛。所以不要常常讲证悟,我们只能说开悟,不能讲证悟什麽,若证得我空智,也只到罗汉境界。开悟後起修,能证得叁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若也具足圆满这些,才能称为果地佛。我们对开悟境已难以得到,何况是证悟什麽,故修行要有实证的体验,不要迷头认影,妄自错认境界,自我肯定,以为成佛作祖,岂不成大妄语?
二、禅宗开悟的次第--色身上有变化,心地上也会有变化
行者用功法门不一,念佛、托钵、出坡都可进入,打坐而悟者亦有,但不多。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就,不要轻视那一法门。末法时代众生业障重,所以要修心中心法,要用大法成就。行者能见光仍未悟,只到二禅天境界,未到无色界空处定,还有四层才入空。无色界没有身,只看到一个心念。虽能看到别人肚子里面的东西,也未悟,还是用色根见性在观。开悟是悟心,故入‘觉’结使位,仅能用心感而不是以见相为主,故境界不同,如用五根在看,那是一禅、二禅、叁禅的境界。二禅仍用眼睛,叁禅以上才不用眼看,故若眼见有形有相,不能算真正的开悟,因没进入心感的境界次第。
(一)前言
开者打开心扉,悟者悟见心性、业识,了然悟知体性及业识习气,行者开悟刹那,身、心都将起诸多的变化。器世界已销殒,六根对六尘却有些许的陌生,有如初生婴儿,初次面对周遭的环境一般。又藏识种子和盘托出,一切种子如瀑流涌现,行者当发觉以往的修心养性成果,似毁於一旦,潜在的业识习气毫无来由地於心中复现,此时又是一个修行的起点,亦是祖师大德所谓实修的开始。
我们法身被无明窠臼遮盖住,现在把它打开来,就可以看到自性本心,好的(菩提自性)也有,坏的(迁流业识)也有,这两个东西同一体现,有的人虽然有那个悟境,但为什麽会搞得神经兮兮的,就是智慧不俱足。自我修行开悟者,有灵知灵觉的心,智慧也具足;而某些因冤亲魔境干扰者,亦有灵知灵觉心,对心的觉知来讲,此两者其实没有二样。
被冤亲魔境搞得气旺,因非正修行成就的,故会显得神经兮兮,因非自己悟入,故般若智慧不起。而自我开悟的人,他有般若智慧,对於事情的对不对、该不该都很清楚,更有诸佛、菩萨护持,故言行都不会有问题,也不会以殊能而去造业。为什麽自行悟入者,会有世尊的法身加被?释迦牟尼佛曾经发愿,哪一个人如果到了入地菩萨的境界,世尊就要护持他,让他能真正的成就,不为诸魔所害。世尊以清净法身,加上身、语、意叁化,就可以教导他走出来,不必到各个处所寻求个别传授。
佛有身化、意化、语化叁化的功夫,如果有必要现身时他才会现身,若应以菩萨身成就者,佛会现个菩萨来化导,没有必要不现身。世尊会在虚空之间对我们发语,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做。比如说现在你心起烦恼境,刚开悟的人,根本智慧不识,这个摩尼宝珠还不认识它,不大会用它,但是它会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定力,八九不离十,不会差得太远。此时,世尊就会以语化来提醒你:放下妄心的执着。当我们的习气毛病慢慢转灭後,我们的根本智慧才会完全现起来,如此再回过来修习世间一切的差别智慧。所以根本智慧先悟到後,也同时得根本定力,再学习差别智慧得神通妙用。差别智慧未起时,对世间一切神通、妙观察智都起不来,所以正常开悟一定会有智慧,且受诸佛语化,甚至意化,意念会控制得好好地,根本不会去犯戒,干扰众生,甚至走错路。
此行者都有正知正见,行为中规中矩的。不管出家人、在家居士者,其行为都不会走错路,讲出来的话大家都认同,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最起码十善道:身业不杀、不盗、不淫,口业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不痴等十都没有犯,有智慧能善观因缘,不会随缘去造业。
(二)经典对开悟的描述
《楞严经》中说:破色阴行者身跟心都将起诸多的变化,器世间将销殒。为什麽器世间会销殒?因行者修到动、静、根叁结使破,故五根六尘灭,当然世界销殒。如果还可以眼见山河大地,天宫之美,那是色界天神的修证。能看到天上哪一天界美丽庄观,就是与那一天界的众生有缘。而菩萨是要超叁界,故世界会殒灭。修到四禅天时,虽能在禅定中见自性,对境不动、一如,谓一境性。但因还有身见,色身俱在,故住色界的境界中。
四禅行者要进一步修入无色界时,色身会破灭,无色界行者把身舍弃,破了色身,法身活起时,只会见一个心,无有色系缚。无色界行者无色身、无世界空间,只有一个心,且心是无形无相,那世界是销殒了,世间销殒看不到有一个天宫或一个世界,只有心意念。证到无色界境界时,如果不走佛教的禅,修解脱知见,即会走体悟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四空处定的世间禅的非解脱路。
无色界行者有缘修佛禅时,就会在此阶段修空观智。为什麽要修空观?因为动、静、根此叁尘执着的毛病,超越後就能法身活,在这时心眼开了,心开之後,就有觉知历历的灵通力,觉知历历不修入空,就不能超出叁界,随时还会随业流转。行者证得空之後,就能灭却一切境,就能超越了劫浊、见浊、烦恼浊,只是众生浊与命浊犹待破解。故动、静、根、觉、空、灭等六,後面叁个是在修心,所以觉入空後,始悟得空,证得解脱知见。
世间无色界天神不是这样,它们在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但其寿命非常久远,奈何定力会衰退,最後定力退尽,还再入轮回之流。
无色界世间禅行者证到的空,是心量空如虚空,虚空有多大,心就可扩大至无边大的空,而佛禅者所讲的空,是对心法能无相应的空境。无色界天之空无边处的天神,都在那里观‘我的身体没有了’,但我心可以扩大到虚空无量无边,好大好大地在玩此心量,心可达叁千大千世界( 3x109 )。目前科学家对我们所居住的小银河系世界都还搞不清楚,何况宇宙内有叁千大千个世界。但无色界天神的心量,真的可以扩展到那麽大,但是扩得那麽大有什麽用?还是没有解脱知见。佛禅是从心地里去转业,业能转时,即是对境的执着,对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慢慢去空掉。
故世间禅定与佛禅定之境界不同处要搞清楚,为什麽修佛禅可以解脱?修世间禅同样可以破色身,为什麽世界同样销殒,却没有办法解脱?心只会观空、观心、观所有、观非想非非想等处,实没有真正空掉我、空掉法的执着,当然就没有解脱。
器世界─就像是乘载我们的这个地球,又比如说娑婆世界、须弥山、六欲天的天宫、色界十八天的天宫,这些在证到开悟行者心里都幻灭了,没有这些相,所以开悟以後,什麽境都会慢慢没有了,如此者是登地菩萨,最後能修入无馀涅盘乘。有馀涅盘者是声闻、缘觉乘这些圣人,此等圣众身还没有破,但心对我的执着已能灭了,无烦恼了。
佛的法身为什麽无所不在?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佛的空性,而空性与法身体同,所以叫做无所不在。当然佛世尊也是空掉身,没有身存在,但佛悟得万法唯心造,由空性中化起千万亿化身,每一尊佛像都具有佛的法身在内,所以供养佛、拜佛像时,其实在拜世尊的法身,因其空性是无所不在的。
世界销殒以後,这些人看不到天宫,因与天界已无缘。若未破色身行者能看到天宫,表示此天是跟你有缘,你会升到那一天去的。破了色身以後,就看不到一切世界相,已进入无色界,所以什麽都会空。须菩提尊者悟空最强,出生一刹那,他家里钱财、柜子、什麽东西都化空掉。有相是世间法,悟了才能无相,没有天上皇宫,没有天上业缘,就不会生到那边去。
六根面对六尘却有些许陌生─修行其实要修到连接上一世,或未出生以前的本来样子,有的人上一生修世间禅定,这一世禅定也在打坐修行,回复到上一世的境界连接起来,与以前所造的善业及修行境界连在一起。有些人气机很旺盛,此是前世修密法,有大乘根基;有的人练了好久就是没有气,凭什麽接触到正法法门,色身马上就有气感,那是潜意识里所具有的,练习时很快叁两天就进去了。有的人练了一、二十年没有办法进去,因为以前没有那种薰习留下来的影像,只有慢慢一世一世修,是急不来的。法不是学来的,有的人智慧很高,虽没有上过学,但讲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这是前世所熏。六祖也一样没有上过学,斗大字不识一个,但问他时,他都可以解说,甚至於会讲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要出生为大乘菩萨的话,这一部经一定要读的。世间智可以一学即出,但智慧与学历无关,智慧只是对事情的看法而说话,此与以前藏识所薰习的有关。
回到原来讲义的地方。对周围之环境很陌生,活了几十岁,为何突对此熟悉环境很感到陌生?因你的心已回到刚出生时的样子,当然会对周围环境觉得陌生,未投胎前样子现出,祖师大德讲的:悟到父母未生时的样子。行者回到从前本来样子後,若接着没有体悟到一些光怪陆离的事,那还是没有用,因没真的再深入进去。
(三)开悟的刹那
开悟是因缘时节到来,刹那间的事,而祖师大德说开悟事不能说,因为涉及遮戒,故无典藉可查,此处亦略而不述。所谓遮戒,就是在修行过程之间障碍理性的业,如嘴巴爱说是非,是德行不好,喝酒亦同,酒後讲不该讲的话,阻碍修行,此等是犯了遮戒。
色身没有成就不可能开悟,色身成就而能悟心时,亦对开悟事讲不出来,故悟後潜修是必然的事,六祖悟後尚杂混在猎人群中,观照调理自心,花了十五年才出来弘法。
开悟时会看到什麽?自性光芒?自知本性觉知?或自家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诸佛有佛性,我们也有佛性。自家本来面目─就是个别的习气、毛病,有的贪心很重,其他很好;有的 心重,其他还好;有的贪、 、痴、慢、疑一起,什麽都不好。「本地风光」与「自家」意思相同,表示看到的都是自己本来的习气毛病,每个人习气不一样,所以要把它灭掉。
(四)通达之境界
通达是开悟者必然的现象,心眼开时,心与虚空能够相通连成一个境界。一般色身束缚着我们的心,没有办法跟虚空一体。通达是打开窠臼,自性会现出来,脱离窠臼之後法身活,通达後每一个人的感觉不见得一样。有的人心会反应,认为脱困很舒服,到底心识现什麽相,每个人均不同。不管现什麽相,都是潜在的习气反射。
通达以後,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如果脱困以後一去不还,就如道家所谓的「羽化」了。识神离开身体不回来的话,就是阿赖耶识不执取色身,人身就死亡了,神识去某一天界後,肉体慢慢就死了、腐烂了。开悟的行者这时应回念去住本是一如,天堂人间都是一样,不要想入灭逃避。纵然是往生天上,却未成就解脱道,天寿尽还是受轮回的。此时行者一定要阿赖耶识执取此色身,留存色身来修解脱道,并一边学习行菩萨道,利益有情众生。留下来後,当下心身空寂,顿觉万里晴空,了无一物,感觉十方如虚空,晴空万里,也没有一个心念,也没有一个境,了无一物。
过了以上阶段,心会觉知历历,事事物物了了分明。因为心脱困就跟十方一体,故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觉知中,佛、众生没有分别,自性众生、外在众生都是一如。
有如身处大圆镜中,无所不照,无所不现。进一步体会到「天地本同根,众生还同体」。行者的心与众生心合一,行者的体与众生同体,众生的心烦,行者的心也烦,行者的心净,众生的心也会净。既然是通达,万事万物都是同一体,众生的心,行者的心都是同一个心量。因自性清净现起根本菩提性的一面後,再下去会因妄习未尽,故随後心就乱了,根本智现起後,烦恼就开始蠢蠢欲动地起来了。
(五)通达後之茫然
行者心光刹那明照後,将是自性与业识习气交战、冲突,潜在的习气毛病盖过不成熟的法身(素法身)定力,故行者会现起烦恼境。法身现时,行者刚开始不认识它,业识习气太强,所以盖过自性的体空。刚开始烦恼心随业起,人事物与自己习气搅在一起,又像有那麽回事地与习气相应,随之烦恼心起,菩提虽同存在,但压不住烦恼境,故菩提、烦恼,烦恼、菩提相互夹杂纠缠中,茫然不知所从,因潜在业力太强故。
行者般若智慧现出来,已是「登地菩萨」位阶,定承诸佛菩萨的加持。虽然般若智慧不能很明确的启用,但承受诸佛的体性空相,此时行者行为会中规中矩,调理将养後,烦恼可慢慢地抛开,再利用自己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去宿习。
般若智慧分成世间智、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般若智慧虽然不是一下子就会启用,但世间智慧可以最先体验,要学什麽就能成就什麽,世才辩聪样样通达。出世间的智慧是观空智,这是要慢慢薰习,要慢慢的学习空、无相,斩掉业识习气,不要让它成就业障。要学习观空智时,因为智慧已具,只要观照此心的起灭,就能住入空境,是为禅宗的执杖牧牛时。不像未开发觉知出来的人,用起功来非常吃力,因都是土法炼钢,学得非常辛苦,也没有什麽大成就。
到圆满菩提时,才进入最後要得的出出世间智,修成空有不二、中道观的智慧知见。因智慧已具足,慢慢将养,潜默将养,法身虽然活了,摩尼宝珠还不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慢慢消业识习气,滋养自性,让其清净,最後可以除去业识。业识离不开我执、法执,故破去我的执着、法的执着後,建立起诸法平等性智,一切诸法悉皆平等。
(六)祖师大德的悟境
上月下溪禅师是近代行者着作中,有述及悟後状况行者之一。他写着:「悟後明白是受熏染,悟後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见性後,在本体一理平等,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盘犹如作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
在叙述悟後情况时,这段话可以用来印证一下,悟後看到自心,明白是受到薰染,善法、恶法、邪法都是以前受薰习而成,这些东西悟了以後,一切种子和盘托出,此时妄念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觉知,感知过去、未来,五根六尘都是自性佛心所发,转识成己智。未见性以前,妄想习气一假皆假,因为都是妄识所支配,不能当真。见性後,一真皆真,因是真心所流露故。但一真皆真时,若不能无黏、无碍时,也不能当真,因为此时定力不够,不能当真去执着,一执着就会随业流转,因为行者素法身定力不足,还没有完全能脱困业识牵扯,故一真皆真却不能执着,也不能否认体性、佛性所现一切法非真,都是自性所流露者。对认知的境要学习不执、空无、感召悬绝,始能悟入空相。
见性後在本体一理平等,不管是顺逆情境,一切法都是一理平等,忧喜苦乐诸法平等。在本体来讲一理平等,就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所以要告诫自己,要心念平凡,不要自以为已成圣、成佛,因还没有果位,离果位觉者还遥远故。不要认为自己是佛,也不要认别人是众生,故没有所谓佛,没有所谓众生,也没有所谓众生要成佛,也没有所谓生死涅盘。如此一切都放下,抱着平常心、凡夫心,把生死、涅盘当作做梦一样,不能去追逐,不执着诸法,不爱生死,也不爱涅盘。
此时,觉悟菩提跟未灭的微细业识牵扯,菩提、烦恼在心中随业缘而时现时灭,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能当做真实。未通达时的色阴魔相现起,及已通达後的受阴魔相随而现,有诸多的感情作用在运作,既然色阴魔相能控制,再来是受阴魔相现前,应是好好进行实修的阶段了,尽力灭去诸感情作用而已。
(七)实修的阶段
上月下溪禅师说,悟後一切种子和盘托出,如瀑流般的现出。此现象有如世尊在《解深密经》中所说,偈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赖耶识---藏识的种子和盘托出,阿赖耶识的法尘境没有隐藏,这在色身变化上讲,气机扫到脑部,藏识里的一切种子都被扫到了,整个窠臼都统通出来了,整盘子都托出,证到登地菩萨初位阶时,全部种子端出是没有保留的。世尊也说只有登地菩萨才有智慧来承受此境,故世尊对一般智慧不具足者,不说此大法。
一切种子如瀑流,一切种子像打开石门水库闸门一样,一泻千里流出,到此境地,无菩提智慧怎能摆脱这些虚幻法尘的干扰,故需有无上的智慧。这般若智慧开发出来後,虽然不够成熟,但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对境不乱,不会胡作非为,认假(前尘影事)为真,不会烦恼断不了,烦恼起时有智慧可用来观照。
阿陀那识是一个清净行者所具有的藏识名,一般七地菩萨以下称为阿赖耶识,因心未清净故,八地以上的菩萨始称藏识为阿陀那识。它是佛性的本来,贮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里面,种子本是清净的,无染污别,种子就是种子而已。什麽是清净,是不执着诸法成为烦恼就是清净。阿陀那识有善恶诸种子,但习气毛病没有时,不会与诸种子相应,不会起烦恼。这种境界称为阿陀那识,否则就要称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开发出来,是非常深细,无量无边的种子像瀑流一样流出。行者当发觉以往的修习毁於一旦,未悟以前的妄想好像没有了,未悟以前看不开的事好像可看开,那种修行境界是假的,是隔鞋抓的表面功夫。未悟以前的修证,积很多善行、积德行制造以後要开悟的缘,跟心清净无绝对关系,故其清净是表面功夫。未悟前潜在的习气被窠臼盖住,悟後潜意识里的东西会现出来了,此时又是一个修行的起点。开悟後是另段修行之开始,就对此心修,执杖牧牛似地修,对贪、、痴、慢、疑等等的习气要修正。其实是看住自己的心念,对境起什麽反应,而好好去转,这就是在修行,即不修而修,不用任何法门,最後就能成就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