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当下 当下和谐
发布时间:2020-04-17 15:08:25作者:佛心网和谐当下 当下和谐
佛学的和谐观与社会提倡的“和谐”,有一条独特的“和谐路径”可以走,就是“和谐当下·当下和谐”的道路。
理解“当下”也不是件麻烦的事:利在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现在就是未来。
“和谐”一词,可以作和睦协调解释,最早出现在东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解释【诗·周南·关雎】时说:“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东晋高僧法显,在其所译【大般涅槃经】中也使用了“和谐”这个词,“欢悦和谐,犹如水乳”。这是说,出家人共住在一起要彼此心生欢喜,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一样。
水乳交融成语,大概就始于此时。现代科学技术是可以把“水”和“乳”分离出来的,古时候很难办到。这就把“和谐”提升到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降解”的程度,佛学文化自有它“自主的知识产权”,智慧的诠释了一个看似简单平常,内藏禅机的“和谐”机锋。
佛出世的因缘是为了什么呢?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是迷的,所以人就要受一切烦恼生死的苦。
人有“迷”就有“苦”,于是佛学文化就创立了三世因果业感之理。
“三世因果”指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三世之说可视为佛教教理的主要特色之一。即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是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来的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
本来也是“白话文”,句子长了就要翻译一下了:过去时造了恶业,今世就要承受恶果。反之,善之善果。现在时造了善业,后世就能承受善果。反之,恶之恶果焉!
过去时,善恶我们无法掌控,现在却是我们可以修为的,所以要“和谐当下·当下和谐”。
佛学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教化大众还是要把“精要”普及开来才是。
佛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理化文化。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有高深的解脱智慧。主要体现在“慈悲”上。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就叫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拔出其苦(拔苦)就叫慈。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谙熟慈悲哲理,善恶轮回的果报,也就具备了佛学的和谐观。这对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佛学提倡用慈悲心来对治愚痴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饿鬼道的贪婪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地狱道的侵害他人的心态。大乘佛教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具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深切大慈悲心。这种重奉献轻索取,重他人轻自身,重利他轻自利的人格特点,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人格是一致的。
这是我们提出“当下和谐·和谐当下”之因由。因为,今天就是明天,而明天就是未来。
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入手,由净自心到净国土,由安自心到安众生,由平自心到平天下,就能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愿景。
我们难料前世的善恶,只能把握“当下”的慈悲,“三世因果”从“当下和谐”开始,是“和谐当下”的首要。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当下和谐社会时说道,和谐要具备三大要素——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
这三大和谐都以“和谐当下?当下和谐”为前提,不去苦思冥想于前世之“因”,而着眼于现世之“因”从而造“善业”于后世,这就是佛学智慧的崇高体现。
佛在当下,和谐即在当下,从我做起,从心做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和谐一人,和谐一家,和谐整个社会。和谐当下,当下即和谐。
终结,何为和谐——
其实,“和”与“谐”是两件事。“和”是面对大众,“谐”是针对个别。
“和”的基础是禾苗与口言,只要人人有衣食,人人有话语权,即是“和”的基础,那也便是和之国、和之家、和之天下的基石。
谐是基于言、匕、匕、丿、日的结合,它寓意着“言”是对持有匕首的众生的教诲与教导,下面的“丿”是寓意去教诲只有“人”的一撇,没有“人”的一捺的生命,只有心中存“日”,拥有阳光,那才是“谐”的本意。结述,“谐”是教诲心有邪念,使其做一个心身阳光的人。
所以,和谐是让阴与阳、好与坏能够和合、协调,最终达到大同不二、和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