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多罗了义经
发布时间:2021-06-22 10:34:05作者:佛心网
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当时山路难行,香客稀少。自己拾柴,自己种菜,半农半樵,倒也安闲。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离于遍计,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然若观经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似在终顿之间。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众机不同,见有高下。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
西莲净苑释智谕 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相,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相。虽现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无相。如此之法无以名之,强名曰方。一真法界,体无极而用普周。其体是一而其用无量,用虽无量而其体是一。以体约用,无量即一。以用分体,一即无量。无以名之强名曰广。
大方广三,分而无分,原是一真法界。无分而分,名大方广。一真法界约正报言,则名法身。约依报言,则名净土。故经云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此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大方广是所证之理,圆觉是能证之智。如果单约果而论,圆满觉即是佛。故大方广圆觉,与大方广佛,在果上是相同的。不过大方广圆觉经之圆觉,是约因带果而言,故有所不同。约因而言,众生无始时来种种颠倒,妄起无明,是谓不觉。以厌苦欣乐,志求出离而有始觉。修治功圆,谓之究竟觉,究竟觉即圆满觉,圆满觉即是佛果。佛觉圆功满亲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欠无余不增不减,处垢不染,修治不净。是诸佛果位,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谓之本觉。始本合名大圆满觉。故圆觉者是约因带果立称。
修圆觉者,应自心寂离念入手。故宗密大师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依此修多罗了义经教而起修,心寂离念究竟,而至乎圆觉。觉圆功满,始本冥合,一际无分,横遍竖穷有而非有,妙湛空寂无而不无。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广。故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修多罗正译曰綖(线),如线贯花使之不散。修多罗亦复如是,以理贯文而成经教,令义不散。
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生机。经者以无上理贯穿法相,犹如以经贯纬。且具摄持正法,以化众生之义。
修多罗是其通说,亦通余经。了义是其别称,独叹此经于修多罗中,其义决了。
了义对不了义言,一般而言,小乘教为不了义经,大乘教为了义经。于大乘中,三乘教为不了义经,一乘教为了义经。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云何为了义?佛答如下:
‘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烦恼业尽者,烦恼业空也。)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最后‘经’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言。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大唐是中国唐朝,佛陀多罗于唐朝时来华,故首言大唐。
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即现在克什米尔一带。
三藏是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
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系北天竺罽宾人。唐时来华,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以上经题及译者,解释竟。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称。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憍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闻思。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槃。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槃。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如是知者,名之为觉。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法无实体,当是无生。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实有体?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故曰何以故?无生处故。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万法幻现,亦因缘有。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性亦无性,性依相显。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槃。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无分别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何以故?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兼及末世一切众生。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 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无实体。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无自性。法无自性,是无其法。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槃。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何以故?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此是一法,原非两般。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心无定体,无性为性。无性随缘,现一切法。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故亦名为幻。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离于遍计,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然若观经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似在终顿之间。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众机不同,见有高下。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
西莲净苑释智谕 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相,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相。虽现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无相。如此之法无以名之,强名曰方。一真法界,体无极而用普周。其体是一而其用无量,用虽无量而其体是一。以体约用,无量即一。以用分体,一即无量。无以名之强名曰广。
大方广三,分而无分,原是一真法界。无分而分,名大方广。一真法界约正报言,则名法身。约依报言,则名净土。故经云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此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大方广是所证之理,圆觉是能证之智。如果单约果而论,圆满觉即是佛。故大方广圆觉,与大方广佛,在果上是相同的。不过大方广圆觉经之圆觉,是约因带果而言,故有所不同。约因而言,众生无始时来种种颠倒,妄起无明,是谓不觉。以厌苦欣乐,志求出离而有始觉。修治功圆,谓之究竟觉,究竟觉即圆满觉,圆满觉即是佛果。佛觉圆功满亲证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无欠无余不增不减,处垢不染,修治不净。是诸佛果位,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谓之本觉。始本合名大圆满觉。故圆觉者是约因带果立称。
修圆觉者,应自心寂离念入手。故宗密大师云:‘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 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依此修多罗了义经教而起修,心寂离念究竟,而至乎圆觉。觉圆功满,始本冥合,一际无分,横遍竖穷有而非有,妙湛空寂无而不无。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广。故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修多罗正译曰綖(线),如线贯花使之不散。修多罗亦复如是,以理贯文而成经教,令义不散。
修多罗译为契经,契者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生机。经者以无上理贯穿法相,犹如以经贯纬。且具摄持正法,以化众生之义。
修多罗是其通说,亦通余经。了义是其别称,独叹此经于修多罗中,其义决了。
了义对不了义言,一般而言,小乘教为不了义经,大乘教为了义经。于大乘中,三乘教为不了义经,一乘教为了义经。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云何为了义?佛答如下:
‘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烦恼业尽者,烦恼业空也。)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最后‘经’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言。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大唐是中国唐朝,佛陀多罗于唐朝时来华,故首言大唐。
罽宾,汉时西域国名,即现在克什米尔一带。
三藏是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三藏者,名三藏法师。
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系北天竺罽宾人。唐时来华,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以上经题及译者,解释竟。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是证信序,证信序具六种成就。佛取灭前,用嘱阿难,以便经法流通。故此六种成就,为取信于后人。六种成就者,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谓如此经文,为佛如是说也。
‘我闻’为闻成就。系结集经人自称。大乘经系文殊师利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者。
‘一时’为时成就。谓如来说经时。
‘婆伽婆’为主成就,说经主也。婆伽婆译为有德,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义,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智度论云,婆伽婆有四义,一、有德,二、巧分别,三、有名声,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为处成就。
后文‘与大菩萨摩诃萨……’,为众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测曰神,无碍曰通。无碍则无暗,光明遍照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译为正受,简称为定。正受者无受,无受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华双呈之词。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一切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诸佛光寿无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严,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无性随缘,故成四种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如是四种法界,约正报则名法身,约依报则名净土。一切如来,法身契于净土,故曰光严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佛与众生之分别。然众生妄起无明,于无生灭中妄计生灭,于是佛名众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灭是妄,妄则无性。生灭无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觉悟,则众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减。觉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二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性,故曰身心寂灭。即此无性,是一真法界性。
众生与佛,悉无定性。即此无性,于法则名法性,于佛则名法身,于众生则名佛性。无性则无分别,故曰平等本际。本际者一真法界,觉了究竟者,名大圆满觉。
佛觉究竟,理智契圆,无二无别,无欠无余。等若虚空,纵贯三际,横赅十虚,故曰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随顺者,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无涅槃,无常无断,无一无异,无来无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一切法界。所以说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于净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说。宗密大师亦多有解释,谓有法性净土,受用净土,变化净土等。
然观今经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为诸大菩萨宣说。当知简非余土,应是自受用他受用净土。故曰现诸净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体起用而现净土。现正报曰法身,现依报曰净土。然身土不二,以无性为性故。由体起用,用有千差,体原是一,体虽是一,不碍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随缘而现法身;净土非土,随缘而现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本来摩诃萨译为大,这些菩萨在菩萨摩诃萨中,皆为上座,故曰大菩萨摩诃萨。有人说地上菩萨名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名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有十万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诸菩萨名,以为十万菩萨之代表。各各皆与徒众眷属,入于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佛于定中说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于定中闻法。佛于不二境,现自他受用净土,故诸菩萨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诸菩萨名如文,不作解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智为其始,行为其终,始终如一,成就大圆满觉。故文殊于始,先启请因地法行,继由普贤请问如何修行。以下诸菩萨所问,无非请问修行分别法门也。
自文殊师利菩萨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请法之仪。佛以大悲济世,故称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即平等法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
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曰本起。凡初发心者,必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成佛之清净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贤行是因,普贤十大愿王,皆曰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有疲厌者,即三业清净。
菩萨清净因地法行,心无住著,不取于相,不随境转。故文殊请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即已点出圆觉正因。
大集经佛答憍陈如:‘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其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灌溉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闻思。闻在循教,思在得义,行在度化众生。是以声闻以教为主,缘觉以义为主,菩萨以行为贵。行因证果,成就无上佛道,故文殊启请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空性者清净也,故发清净心三业无亏,是发菩提心。
远离诸病,诸法因缘而起,无性无相。众生执著诸法性相定为实有,以致成病。故远离诸病者,不取于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堕邪妄。若远离诸病,便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如是三请者,表仰遵至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赞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会中唯有十万大菩萨摩诃萨,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文殊菩萨系代其余菩萨启请,故曰‘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请问于佛。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此为佛应问而答,文殊如此问,佛如此答。
汝今谛听下,佛允为答,菩萨承听,师资缘合。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无上法王赞佛也。佛于法自在,故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译为总持,总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恶不犯,此大陀罗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广,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以是一大总相法门故,所以名大陀罗尼门。如是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门有出生义,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所谓流出,是由体起用。圆觉即无上觉,由无上觉起用,而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圆觉无性,不生不灭故曰真。无性随缘,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曰如。圆觉离染,唯出生清净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此大陀罗尼门,能持善不失,则智德圆满,智德圆满是为无上菩提。能遮恶不犯,则断德圆满,断德圆满是为究竟涅槃。故大陀罗尼门,流出菩提涅槃。
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事究竟。本来有十波罗蜜,一、布施,二、净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通常但说前六,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方便愿力智四者,助于前六令修行得满足故。例如方便助于布施净戒忍辱,愿助于精进,力助于禅定,智助于般若。其实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无般若波罗蜜,便不称为波罗蜜,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般若波罗蜜亦含括了后四者,般若一度摄乎方便愿力智。因为唯言般若,则是无分别智。而后四者──方便愿力智等,是后得智摄。由根本智出后得智,故般若摄后四。此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波罗蜜。
因为法会中无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世尊迳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则必然果招纡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圆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方能无偏无局,故曰圆照。
清净觉相,是所照之境。清净觉相即是实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实相无相也。以无住心契无相境,谓之圆照清净觉相,如此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便可永断无明。如果取著于相,便是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切诸法无非众缘所生,若无众缘便无其法。既然法是众缘所成,故无自体相,是知诸法实相无相。例如家庭是父母兄弟众缘所成,故家庭无自体相。其余如军队、政府、国家,一皆如是。众缘所现者,皆幻相非实。如是知者,名之为觉。然众生不觉,妄执幻相为实有,是故名为无明。
无明非为实有体,而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心有所住谓之无明,虚妄分别虚妄取相谓之无明,一切颠倒谓之无明。
一念无明起,便是不觉,故无明者不觉也。由不觉而有始觉,由始觉而有究竟圆满觉。今欲明圆觉,故须从不觉无明说起。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此是法说,所谓无明者,即种种颠倒也。
‘从无始来’莫作过去会,若作过去会便是有始。所谓无始者,便是一念无明起处。因为一念无明,体即虚妄,虚妄无体,故无生无来。以无生无来,故曰无始。无始时来体本虚妄,而众生颠倒执为实有,故曰无明。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者,譬喻说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误以东为西,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为色法。然地水火风,皆众缘所现。我们已经知道,凡众缘现者,无实体相,故四大皆空。而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为自身相’者,执四大为实有也。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缘,于心现影相,故曰六尘缘影。当然六尘亦是众缘所现,无实体相。既然无实体相,何故现前见有六尘呢?当知六尘者,唯识所变现的相分,事实上唯识无境。复以唯识所变的见分取著之,故令众生妄见有六尘。即以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唯识无境,那么识是有的了?不错,识非是无,但亦不是有。若谓识是有,此人犹落法执。
何故识者非有非无呢?因为识者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故能变现一切。如果识有定性,岂能变现一切?故唯识者,即彼诸法无性是。诸法无性者,即诸法实相是。
既然一切唯识所变,定知一切法无自体相。凡夫不如实知见,妄执六尘实有,故曰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是不知实相无相也。不如实知实相无相,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是无明,便是不觉。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譬如眼睛有病,发生错视,便见空中有华,及第二月。犹如醉人,于一盏灯,虚妄见有两盏灯。惑人亦复如是,本来诸法无相,虚妄见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见之过。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由于迷惑众生妄见妄执,不但把无自性之虚空,迷为有自性。同时把无实体相之空华,迷为有实在生处。
不知虚空若有自性,应是有相,虚空有相当不名虚空。空华本无实体,却妄见有实体,有实生处。法无实体,当是无生。今迷法有实体,故于无生中迷入生死。众生迷见生死,虚妄执有生死,于是虚妄受生死之苦。故众生者,虚妄起惑,虚妄造业,虚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觉,则知圆满觉性,湛寂不动。因为一真法界,无分别故,无起灭故,无始终故。是以经文曰,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何故无明非实有体?因为无明只是‘虚妄’的假名。如果实有其体,当非虚妄。如果不是虚妄,便不名无明。所以既称无明,便非实有体。譬如迷失方向者,误以东为西,事实上非是实有西方,不过迷人虚妄执著而已。
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非无。及至于醒来,梦中所见之一切,了无所得。
又如众多空华,灭于虚空,不得说言有定灭处。因为空华无实体相,只是妄见而已。空华无实体相,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故曰何以故?无生处故。无生处者,无实体相也。
万法因缘假现,如幻如化,无实体相,故知万法皆空。不过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万法幻现,亦因缘有。因缘空方为真空,因缘有方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真空无性能随缘,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缘生而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真空。故说空一切空,说有一切有,说亦一切亦空亦有,说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觉之者便称圆觉,迷之者说为无明。
如果离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边有。如果离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断边空。真空即是妙有,则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虽空而非断灭。妙有即是真空,则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虽有而非常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诸法无相,相由性成。性亦无性,性依相显。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无分,乃一法界。于一法界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此即圆觉,亦即无生法。
众生迷惑不如实知,于无生中妄见生灭。以妄见故,于是妄受生死,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因地’。如来本起因地无他,只是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无实体性犹如空华,如此便免生死轮转。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实,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是经过造作,经过修治,方无生死轮转。亦不是经过造作修治,身心方无。而是一切法缘生无性,本性无故。
于此可知,无佛无众生,亦无佛涅槃。于一法界中,万相森罗,一性湛然。虽一性湛然,而万相宛然。万相宛然而无生,一性湛然而无灭。迷人妄执,无生灭而生灭,假名众生。圣者圆成,生灭而无生灭,假名曰佛。是故佛与众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众生,于是法身轮转六道。一心悟众生是佛,于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则多。减不得一毫,减一毫则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故曰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知觉是实,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谓之知觉。本此一心而修,则无所住著不随境转。故本一心而修,即是无分别智,以心无所住故。心无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别一切。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故名知觉。无分别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随缘,随缘乃能分别一切,是谓知觉也。
智无分别,则无生无灭,无起无作。以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乃能与分别智为因。所以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
兹举例说明。例如眼识能分别一切色,是即分别智。眼见黄色时,即能分别是黄色。再见红色时,复能分别是红色。
但当见红色时,分别黄色之智必是已灭。如果不灭,当是见红色时,同时亦见黄色。若如是者,应是于一时中见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别智灭,方有后分别智生起。
但是灭法不应复生,前分别智已灭,则后分别智焉有?故分别智有生有灭有起有作,而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赖无分别智,分别智方能作已复作。
彼知觉者,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故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知虚空者,则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别,则非实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无分别智者,即诸法无性是也。即此无性,随缘分别一切法,焉得谓无知觉性?约法而言,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实相无相,不得谓有,实相无不相,不得谓无;万法缘生而无性,不得谓有,无性随缘成万法,不得谓无。故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净觉者,圆觉也。因为净则不二,圆满无外。故净觉即是圆觉。
所谓随顺者,由不觉随顺而入始觉也。此是与文殊萨所问‘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前后呼应。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何以故?虚空性故。
净觉者,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犹虚空性,虚空性亦复无生无灭无起无作,无有分别,非有非无。
常不动故。
净觉横遍竖穷,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空寂不动。净觉即一真法界性,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曰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如来藏者,即圆觉是。佛说此经有五名,其一便是‘如来藏自性差别’。故知如来藏者,即圆觉也。
如来藏中无起灭者,是言二空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当然即是圆觉。如此经中说,圆觉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胜鬘经又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简单说,空如来藏者,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空如来藏者,一切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虽空而非断灭。性空缘起,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虽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无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无灭。所以说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知见者,取相而有。如此净觉,无相无无相。不可取著于相,复不可取著于无相,故非知见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净,清净则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则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则一心者横遍竖穷,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
以上所说,皆是形容圆觉。圆觉者虚空性,常不动,无起灭,无知见,究竟圆满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至此说出因地法行,具体的答案。
是故修圆觉者,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等若虚空,如如不动,无起无灭无作无止,不立知见。如此圆觉,则可究竟圆满遍十方了。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发清净心者,发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重颂。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于空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空,谓之慧。于无量知空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相也。于空知无量者,如实知诸法实相无不相也。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了达无明虚妄,犹如空花非实,便可不随生死流转了。
众生以无明落入生死,而无明虚妄,犹如梦中人,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了不可得。
净觉性如虚空,圆融无碍不可分别。其性平等,无来无去无有动转,横遍竖穷遍满十方。若能了达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于一法界中,圆满无外。故无得无失,无成无坏。所以诸幻尽灭,灭而非灭,以幻本无故。得成佛道,得而无得,以真本具故。
菩萨于此幻本空,真本具中,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亦于此免诸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佛法中,文殊启于信解,普贤终乎行证。故文殊肇其始,普贤成其终。不假修行,徒逞于解,终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称修行,而无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须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萨,欲成无上觉,须循信解行证而进,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萨启请以后,普贤菩萨请问云何修行。
于修行圆觉,普贤菩萨所问是其总,以下诸菩萨所问是其别。
于是普贤菩萨下,表普贤菩萨先具仪,而后启请。
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
此会诸菩萨者,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也。兼及末世一切众生。十万菩萨是现前当机,末世一切众生是表经法流通广义。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圆觉经小乘非其境 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普贤菩萨请问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众生身心,无非无明。若彼众生知无明如幻者,则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无实体。如此说来,能修无有实体,所修亦无实体。既无实体,当无能修亦无所修,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以幻还修于幻,当诸幻性,一切尽灭之时,则无有心。因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尽灭,则心亦灭尽。既无有心,谁为修行呢?云何如来复说修行如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既然幻心灭尽,当无能修行者。既无能修行者,当无有修行。若诸众生本不修行,则于生死无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了知无明虚妄如幻的境界。那么怎能令此无明妄想心,获得解脱呢?
普贤菩萨为诸众生故,展转请问于佛。主要是为有一般众生,闻说如幻,便执著如幻非为实有,是和真实截然不同的。这样依然不如实知一法界。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没入生死,不得出离。于是请问于佛,期佛开示。
当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为妄之真,妄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彻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当即无体,即此无体,便是真如。而真如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随缘是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学佛之人,应向此处会,方得受用。
法有世谛,有第一义谛。世谛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无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无须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无自性。法无自性,是无其法。故一切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众生,计著如幻之法实有,于依他起上成遍计执。以遍计执,落入生死,是故当破。
依他起无有自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法,即此无性,便是圆成实。故智者于依他起上,会入圆成实。此所谓了达世谛者,即能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即能入涅槃。
圆成实者,即是圆觉。故如幻非是圆觉以外,而是如幻无性即是圆觉,圆觉随缘便成如幻也。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经唯显如来境界,顿机众生始得开悟。在会十万大菩萨摩诃萨固然不以为难,但末世一切众生若不借方便渐次修习,难望成就。所以普贤菩萨为末世一切众生启请,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先赞叹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修习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如幻三昧者,菩萨如实知一切法缘生如幻,如幻无性,即是真如。菩萨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转,能转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证入圆觉。何以故?因为若人知如幻者,则知诸法缘生无性。知诸法缘生无性,便可悟入圆觉,悟入圆觉便离诸幻。
佛嘱谛听,菩萨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语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横遍竖穷无内无外曰圆。一心清净,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无所不知即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故谓之觉。一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非有即一切无,非无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故曰妙。如是一心,谓之圆觉妙心。
何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呢?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实有体,非实无性即是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无性随缘能现一切事相,便成种种幻化。此是一法,原非两般。只为众生迷惑,分别执著而已。
故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实有,故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譬大海起波,万重波相,无非一水。水性不动,现波浪翻腾。波浪翻腾,而一水不动。如幻波相,皆生于一水。故曰种种幻化,皆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外境实无,悉由心现。心无定体,无性为性。无性随缘,现一切法。自心现法,还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无知,妄以能取者为我,所取者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来圆觉妙心。至于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无实体,只是随情假立。若能了达一切我法假立无实体性,如幻如化,便能会入净圆觉心。然而圆觉无性,无性非是绝对的无,而无性当体即是缘起。因为无性外别无缘起,缘起外别无无性。无性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无性。无性不可见,以缘起而见。缘起不自成,以无性而成。既然缘起以无性而成,则缘起所现事相无非幻化。无性以缘起而见,则无性非无,当体即成就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无性喻如虚空,缘起法相喻如空花。无性随缘,幻有法相,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法相幻现,无性本空,是以空花虽灭,空性不动,因为缘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从水有,离水无浪。波浪虽息,而水性不坏。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是以法合譬,犹如空花从空而有是譬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是法说。
既曰幻心,当无实体性,本来空无。幻灭者,无灭也,恢复本来空无也。若谓有所灭,当先有实体,若先有实体,岂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无实体性,无实体性者,本来空无。故幻灭者,只是恢复本来空无,非是有灭也。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于此可知,吾人修道,只是灭除一切虚妄执著。灭除一切虚妄执著,只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此中无法生,亦无法灭,无所坏亦无所成。犹如浮云扫尽,晴空依然。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无性随缘,则无性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能随缘。随缘无性,则随缘无有定性,无有定性故是无性。一切法无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无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圆满觉,此即诸法因缘生的要义。
若执诸法有定性,则必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则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则迷于幻化,而失乎圆成实性矣。故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无有决定,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白了这番道理,便可与谈下文了。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依幻则幻为定法,说觉则觉为定法。幻与觉既为定法,则非无上正等正觉。故亦名为幻。其不知幻无性,当体即是觉。觉随缘,当体即现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离幻,离非幻,离亦幻亦非幻,离非幻非非幻。离觉,离非觉,离亦觉亦非觉,离非觉非非觉。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则‘他’应不空。不然,因为依他有当体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无性当体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两般看。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我们明白了一切法无有定性的道理,这句经文便容易明白了。意思是说,若谓有定性的觉可得,犹未离幻也。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若谓有‘无觉’可得,亦未离幻也。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幻灭者,只是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在会菩萨及末世众生,皆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悟入诸法无性,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总说,以下是分别展转而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坚执持远离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应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于坚执持心之‘远离’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应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