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知定法师讲楞严经

发布时间:2023-01-18 18:09:37作者:佛心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三、解释经文

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msa-Deva),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在须弥山的顶上,距离这个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约三十余万里)的地方。此天天众身长四十里,寿命壹千岁,人间百年为其一日一夜。言三十三天者,在须弥山顶有一座城廓名叫喜见城,或叫善见城,纵广八万由旬,帝释天主居于其中。在善见城的四方有四个峰,各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四方合共三十二天,连中央的喜见城,共三十三天。所谓三十三天,即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顶天,4、喜见城天,5、钵私他天,6、俱吒天,7、杂殿天,8、欢喜园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离险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软天,18、杂庄严天,19、如意天,20、微细行天,21、歌音乐天,22、威德轮天,23、日行天,24、阎摩那娑罗天,25、连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众分天,29、曼陀罗天,30、上行天,31、威德颜天,32、威德焰轮光天,33、清净天。大智度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天宫(Devapura),即指帝释所居之喜见城,或指善法堂,因为三十三天的天人假若详论如法不如法事,时集于善法堂,今释尊为母摩耶夫人宣殊胜妙法,故相信亦应在善法堂也。

神通者,应机妙用不测,感物自在无碍,故名。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通有五通六通之别,言五通者:第一神境智证通(Rddhividhi-jnana),能作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力,或游涉往来自在无碍,或随心所欲种种神变。第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彻无碍。第三天耳智证通(Divya-srtra),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第四他心智证通(Paracitta-jnana),善知他人之念而无障碍。第五宿命智证通(Purvanivasanusmrti-jnana),善知自己以及六道众生宿世事迹而无障碍。此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亦可得之,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言六通者,于前五通加一漏尽智证通(Asravaksaya-jnana)名曰六通。断尽一切烦恼而无障碍者,叫做漏尽智证通,为三乘之极致。前五有漏,通于天仙,后一无漏,限于三乘圣者。这六种神力都叫做智证通者,因为均是各依智慧而证得的通力的原故。又神通有三种的差别:第一报得神通,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有些亦具小神通力,这些神通都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的。第二修得神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有漏禅定而成就五通。第三变化神通力,三乘圣者,为化导众生故,以神通力种种变现。

知定法师讲楞严经

本经内放种种光明云,出种种音声等种种变现,即是属于第三种的变化神通力。

或问:为什么佛在未说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呢?为欲摄化一切众生令于圣法生恭敬心,俾所修得正胜解,永离迷倒,是故在阐扬妙法之前,先现种种神通变化。故瑜伽论云:‘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显扬圣教论亦云:‘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圣教义故。’

梵语跋渠(Varga),译为品,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又品有通别,忉利天宫神通为别目,与诸品各各不同故。品之一字是通题,诸品互用故。又分品分段,或是释尊圣意;或是结集者的安置,或译经法师加添,或是后人为欲易于明了起见,遂将经文分章分段,如金刚经本无品段,今所具之三十二分,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所加添者。今观本经的分法,似乎是出自译师。本经共分十三品,本品居于初始,故曰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自此以下,正式解释经文。依照一般讲经的法式,全部经文无论丰约均分三分:第一序分,序说一经的缘起。第二正宗分,阐释一经的宗要。第三流通分,法会已周,会众得益。欲使是法流传久远,利益未来,故要嘱咐在会大众发心获持是法,令当来尽未来际众生,均得沾闻是法,而超解脱烦恼之地。按照古人分析本经程序如次:初忉利天宫神通品,名叫序分。由第二分身集会品至第十校量布施功德品,叫做正宗分。由第十一地神护法品,至第十三嘱累人天品,叫做流通分。

序分,亦名经家序,为结集经藏的人,加叙本经的发起因缘,故又名发起序。又序分可分通别二种:所谓通,诸经互用故。所谓别,本经特具故。

知定法师讲楞严经

现在先讲通序。依照古师所判,通序为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某处’为处成就,‘与大比丘等’为众成就。今依地论束‘如是我闻’二种成就而为信成就,余四照古师所判,所以现今只分为五种成就。

这四个字是信成就。如是二字是指经中所说的佛语,我闻二字是阿难等诸大弟子的自称,因为佛的一代圣教,系于佛灭度之后,阿难等诸大弟子所结集的缘故。所以大智度论说:‘佛于俱夷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忧愁。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夫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Chandaka)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口意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坛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等到佛陀入灭之后,阿难受众请结集法藏,当升法座,颜貌如佛,大众见了突然都起了三种疑感:第一疑惑佛陀再生,其次疑为他方世尊来此说法,第三疑惑阿难转身成佛。之后听到阿难举如是我闻等句,三种疑惑顿时息灭。为著消除大众疑惑的缘故,所以经首置如是我闻等。

知定法师讲楞严经

言如是者,梵语翳鍐(Evam),系信顺的意思。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以信为入法之基,智为究竟之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

又真谛之中本无文字,俗谛之中才有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所说的理无异,所以叫做如。因俗谛之义,而会解真谛的理,故名曰是。又真如法界,实际理体,性真圆融,遍一切处,随拈一法,无非佛法,阿难所传的法,与佛所证之理无异,故名为如;妙性圆明,遍周法界,随缘不变,如如不动,所以叫做是。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名为如,真性随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名为如,真性随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名曰是。契机契理曰如,永离过非曰是。佛如理而说,阿难等如理而信,所以叫做如是。

我闻者,为停息世间的执著争论及证明系亲自从佛处得闻而无错谬者。所言我,是阿难的自称。然而一切法,佛说无我,凡称我者计有四种:一凡夫偏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从世俗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所指我,既非凡夫妄执,亦非外道宗计,乃深达八自在,于非我非无我之中而随世俗假名为我。故智度论云:‘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说法,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卖买法应尔。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佛答言: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窥基法师亦云:‘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乃称我闻?答:有四义:一者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经谁?二者,顺世间故,三者,除无我怖故。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闻。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闻?答:有三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序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俗,欲显真谛;不离俗谛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集藏传云:有三阿难。1、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2、阿难跋陀,云贤喜,持独觉藏。3、阿难伽罗,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各别。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而称我,不道阿难。三我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转授。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者,由耳根发耳识而达于音声;今废别从总,故不言耳闻,而言我闻,因为由于这一个五蕴的我,就可以统收诸根识等故。注维摩经云:‘什曰:若不言闻,则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诤乱必兴。若言我闻,则我无法,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于所闻。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诤何由生?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佛地经论亦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所有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或者有人疑问:佛成道的时候,阿难才出生。佛成道经过二十年之后,阿难方舍俗出家,出家后又经过十年的时间,世尊才命彼为侍者。阿难为佛侍者,一直奉侍至佛入涅槃,在这为侍者期间,虽然事事闻佛所说,故佛所说的经,阿难可称我闻。在未做侍者的前三十年,而佛所说的经法怎样可以都称为我闻呢?古德对于这个问题有四种解释:第一展转得闻。如报恩经云:‘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第二佛为重说。如报恩经云:‘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三所未闻经,请佛重说。’第三阿难自通。如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能自忆持。’第四阿难乃大权示现。如不思议境界说:‘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闻身。’由这四种的解释,我们不难明白阿难于未亲闻的经法,所以都能宣说无谬的理由了。

一时

这二字是叙明时的成就。世间上的人办理一件喜庆的事,必定要拣一个好日子方才举行。现在宣扬妙谛,常然也不能违背一般的常情,所以也必须要有一个良时吉日,俾听众依时赴会,方能成就众生。一时二字,系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的译语。时有实时与假时二种:实时名叫迦罗(Kala)。即戒律中所讲的‘食时’‘药时’‘衣时’之时。假时名叫三摩耶(Samaya)。即经中所说的‘一时’‘一日’乃至‘一劫’之时。现在所讲的时,就是指三摩耶。因为时系念念迁流刹那生灭的,已经消灭的时叫做过去,尚未出生的时叫做未来,正在暂住的时叫做现在。所谓一时,系于三世相续之中假立的时,亦即师资道合,始终听说之时。不言某年月日者,因为世尊说法,殊方纪历不可雷同,所以总称为一时。佛地经论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异时云何言一。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时者;色心等总假立故。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何不别显,如下处等,但说一时?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又义不定。或一刹那,或复相续;不可定说。是故总相,但说一时。’

佛当时在说法的时候,相信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现在不言年月日而但说一时者,也是经家在结集法藏时,煞费苦心,不得已而定的辞句。因为佛所说的经法很多,有些是在天上说的,有些是在龙宫说的,有些是在人间说的。而且人间天上的时间又不可雷同,例如人间五十年等于四天王天一日一夜。人间壹百年,等于忉利天一昼夜。况且时方纪历不同,梵汉历法有异,照现在的时日计算,中国约比印度早三时半。由于方处时分,难以画一,所以总叫做一时。

这是主成就。梵语佛陀(Buddha),译为觉者。众生沉迷苦海,流浪生死,昏寐六道,恋著三界,长夜漫漫,毫无醒觉,颠倒梦幻,不思出离。佛陀了知三界空华,六道水月,是身虚幻,犹如聚沫,实无可取,除无明睡,消爱见魔,断烦恼障,了所知感,证一切智,及一切种智。目己得到觉悟,再令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将自他两种觉悟的功行都做到圆极,才可以叫做佛。声闻及缘觉二乘人,虽能自觉,惟这些二乘人是自了汉,自己得到了觉悟便罢,并不欲令众生都能觉悟,由于单有自觉而无觉他的功行,所以不能叫做佛。菩萨自己觉悟了之后,虽能缘念众生,欲令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但只在行程之中,尚未达到圆满,所以仍未能叫做佛。惟有佛世尊。自他觉悟的功行,都臻于圆极的地位,所以才可以叫做佛。又佛世尊了了常知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漏与无漏,常及非常,染净苦乐等,故又名智者。佛地经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解,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瑜伽师地论亦云:‘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现在所说的佛,即是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